演活梅山文化 促进文旅融合

2017-08-02 15:07:42 [来源: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责编:康蒙]
字体:【

做为古梅山地区核心的新化,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在全县高举“旅游立县”大旗,全力提出“全民兴旅、全业融合、全景梅山”的发展思路指导下,新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国有资本主导重点景区的基础上,社会资本纷纷涌入旅游产业,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发展和优势互补产业发展局面。但是,在我县现有的旅游产品中,个人觉得大众产品居多,特色产品不足;观光产品居多,体验产品不足;低端产品居多,文化植入不足。这些不足主要是我们对本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不足造成的,为尽快扭转这种粗放的发展局面,彰显新化旅游特色,个人认为就应该从梅山文化的源头上来找答案。

梅山文化做为湘中地区一种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属荆楚文化的重要分支,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发展,给新化这些土地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其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的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等物质文化的层面,更体现在山歌、武术等非物质文化中;不仅表现在生产生活中,更深植在新化人的思维方式上;不仅有阳春白雪,更有下里巴人。故而这种挖掘应该是全面的、广泛的、接地气的,应该发动全社会的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特别是不能离开老百姓的参与,广撒网,多捕鱼。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整理了很多山歌、武术、傩戏等方面的资料,但还远远不够,比如现在还流传在我们农村的唱土地、送春牛、传统节庆仪式以及各种小手工业匠人的叫卖歌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原始素材,都应纳入重点收集范围,然后再分门别类整理成册。

茂盛的庄稼根植于肥沃的土壤。全面收集整理梅山文化,集册成书只是第一步,而并非我们的终极目标,要想把梅山文化活态化,还有更深入的工作要做,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精准提炼梅山文化的精神内核,只有把握了这个内核,我们的文化传播才不至于直了歪路,只有把握了这个内核,我们的旅游文化才能彰显地方特色。虽然学界对梅山文化的研究已久,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就梅山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出精炼的表述,而这种表述在我们的旅游产品推介中又是急需的,梅山文化旅游区是全省唯一的以文化命名的旅游版块,文化是特色,是优势,但现在这个特色和优势还不十分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本土的资源,群策群力,反复研讨论证,从中找出最能代表梅山文化精神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充分运用到我们的旅游建设和宣传推广中去,此乃梅山文化在新化旅游中的应用之一。个人觉得利用网络搞一个新化文化和旅游的形象口号、新化文化旅游LOGO、新化旅游歌曲的征集很有必要。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式的传播,那都是枯燥无味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把梅山文化做活了,把传统文化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全新的演义,才能让梅山文化发扬光大。我们的旅游产品中是缺乏的就是这种文化的演义,这种演义不在于长,而在于趣;不在于大,而在于精;不在于表演,而在于互动;不在于学习,而在于放松。具体到每一个景区,我们首先要构筑一个轻松完整的游线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文化元素如何展现,要先行思考,理好思路,包括导游词如何做到寓情于景、寓教于乐,在哪个节点做什么演义,以及如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游客的游览需要,这些都要大思维。然后围绕这个系统配置旅游要素,做到软硬件设施统筹安排一起上,并做到有机统一。一个好的旅游产品应该是能够让游客应接不暇,而又能使游客产生“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的良好效果,这也是新化旅游的终极追求。至于那种所谓的阳春白雪和高大上的实景演义,在我县的旅游接待人次总量没有出现井喷式增长前,只会是曲高和寡,应者寥寥,难以维系,到头来是花了大价钱没有办好事,倒是落下个恐慌文化传承的阴影。

挖掘、提炼、演义传承梅山文化是一脉相承,是逐级递进,是由宽入窄,是由浅至深,是由易及难,是当前新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大课题,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智慧解决这个大问题,新化旅游终将走上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