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建州60周年】绿色湘西 魅力绽放 建设美丽湘西

2017-09-20 23:44:32 [来源:湘西网] [责编:赖泳源]
字体:【

——我州推进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美丽湘西工作纪实

文/ 彭 宁 向 松 图/ 由州建设美丽湘西办公室提供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从党的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被列为重要内容,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的科学回答。

近年来,湘西州决策部署建设美丽湘西工作,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同建同治、网格服务管理“三大工程”,推动实现了全州城乡环境大优化、面貌大改善、群众获得感大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谱写了美丽中国的湘西精彩答卷。

保护好“老天爷”的恩赐

绿色的生态资源,是“老天爷”的恩赐。

多山、多水、多绿的湘西州,森林覆盖率达70.24%,林地面积占全州国土总面积75.11%,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之州。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指出,湘西自然条件较好,风景优美,处处山清水秀,这是很好的资源。

州委书记叶红专也提出,打造绿色湘西,是自治州一切建设的前提。

2015年,全州打响“裸露山地”绿化集中歼灭战,计划通过2至3年时间,集中财力和精力全面消灭全州“裸露山地”。

人口50多万,财政收入不足4亿元的永顺县,从牙缝中挤出财政资金3819.76万元,对19条国省县乡道两旁共429.39公里第一层山脊或平地100米范围内的“裸露山地”进行造林绿化,打造了银杏、桂花、樟树、紫荆等公路景观生态绿色长廊,兑现“再穷也要把生态建设搞上去”的庄严承诺。

世界奇观矮寨峡谷的悬崖峭壁上,400多名“蜘蛛侠”通过胶合板制作滑道运送客土和苗木,定植14000余株苗木,科学搭配“乔、灌、花、藤、草”,实现了“春花烂漫,夏叶成荫,秋果飘香,四季常绿”的生态景观建设效果。

造林绿化也从“山上”向“山下”转移,聚焦城市建成区,重点解决城市居民身边缺绿少绿问题,让市民“出门见绿、转身即景”成为现实。

作为新规划建设的新城区,湘西经济开发区在2004年新城建设伊始,就把绿色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绿化城区1520亩,绿化覆盖率54.65%,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

近年来,全州各部门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4.5亿元,完成营造林75万亩,绿化村庄1168个,义务植树3305万株,森林覆盖率由66.86%增加到70.24%,提高了3.38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2901万立方米增加到4122.6万立方米,增幅42.1%,森林面积由1147万亩增加到1440万亩,增长25.5%,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和覆盖率“三增长”。

造绿同时,更要护绿。

近年来,湘西州不断加大林地保护管理力度,始终保持对涉林违法犯罪的严打态势,查处林业行政案件3269起,核减木材经营加工单位161户。落实专(兼)职扑火应急队伍99支3200人,组建武警森林消防队伍9支260人,建立有害生物监测点80个,落实森林保险面积1000万亩,全州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安全事故。

同时,通过开展“植树节”、“爱鸟周”、“湿地日”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全民呵护绿色,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意识明显增强,建设绿色湘西,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公园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

传承好“老祖宗”的遗产

璀璨的民族文化,是“老祖宗”的遗产。

2015年7月4日,从德国波恩传来消息,永顺县老司城土司遗址领衔的中国“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中国拥有了第48处世界遗产,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实现零的突破,湘西州八百年土司文化被推向国际金字塔顶尖荣誉平台。

这正是湘西州近年来,大力推进文化生态保护结出的硕果。

2010年,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湘西州挂牌,湘西州成为全国第6个,湖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近年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湘西州以传习基地建设作为非遗传承保护基础条件,以民族传统节庆作为文化生态保护最佳载体,把非遗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保护、文化旅游发展、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之路。

通过普查、挖掘、整理、申报,全州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3200项,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0大门类的所有门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6项,省级84项,州级23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省级74人、州级344人。以国家级名录为重点、省级名录为骨干、州级名录为基础、县市级名录为依托的四级目录体系已经形成。

结合土家族苗族文化存续现状,立足非遗整体性保护需要,全州8县市分别选择一个村寨作为整体性保护试点,重点开展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等阵地建设,开展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提倡讲民族语言、着民族服饰、习民族习俗,维护青山绿水生态环境,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空间,基本形成了“有生态美景可看、有民族文化可观、有独特风情可赏、有舒心情感所释”的整体景致。

组建州非遗项目数字化采集中心,对苗族鼓舞、土家织锦技艺、凤凰纸扎、酉水船工号子和土家族哭嫁歌5个国家级项目进行了全面的采集、归档保存和建立数据库。完成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确定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田仁信、苗医药代表性传承人龙玉年和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大炮抢救性记录。2014年全国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总结大会上,湘西州数字化采集荣获资源容量第二、数量均值第二、采集数量资源第三的好成绩。

通过大力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湘西州非遗馆为龙头,以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馆为两翼,以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为骨干,以乡、镇、村传习所为基础的非遗保护基础设施框架。投资近4亿元,总面积达3.8万平方米的湘西州博物馆、州非遗馆,主体建筑已全面竣工即将正式开馆。全州已建成非遗传习中心(所)34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68个。

截至目前,全州有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2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生产性保护已全面展开。2016年,全州各类文化企业达3000多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实现文化产业产值35.13亿元。

谋求好“老百姓”的福祉

全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就是“老百姓”的福祉。

8月14日至17日,州文明办组织人员采取走访座谈、现场察看、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对全州提升文明素养工作进行了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全州各级各部门在责任意识上下功夫,让干部群众“心有所靠”;在文化发展上下功夫,让干部群众“情有所依”;在拓展功能上下功夫,让干部群众“梦有所圆”,实现了全州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深化,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有可喜变化,提升文明素养热情高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各县市大力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着力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荣辱观、价值观。全州所有文明单位都开设了道德讲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道德模范学习宣传、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做出了特色,扩大了影响。大力挖掘基层群众先进事迹、优秀事迹,注重用身边的先进人物教育激励干部群众,用身边的典型事迹感染干部群众。一系列声势大、形式多、效果好的学习培训实践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积极向上、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文明新风正在逐步兴起。

各单位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干部职工加入志愿服务队,在湖南志愿服务网注册。截至目前,注册志愿者数量达到98519人,志愿服务队增加到735支,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年均达到近400场次。湘西边城爱心志愿者协会等4个志愿者组织获评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百强社团,永顺县文化志愿服务分队被授予2016年全国文化志愿服务优秀团队荣誉称号,泸溪县退休教师李德厚等4人获评湖南省最美志愿者。在社区、学校、医院、车站、码头、旅游景区(景点)、城市交通枢纽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立700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建成一个省级雷锋精神教育核心基地。

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扶持和培育力度,改善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打造独具湘西特色的土家族和苗族农村文化。组建农民文艺宣传队,通过打溜子、咚咚喹、苗歌、苗鼓等湘西民族特色表现形式,把党的富民政策、新农村建设目标、农村法律法规、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等编排成文艺节目,广泛开展群众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走村串寨巡演等丰富多彩的文艺宣传活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湘西,是关系全州民生福祉的长远大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保护好“老天爷”的恩赐,传承好“老祖宗”的遗产,谋求好“老百姓”的福祉,以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为总战略、总愿景的湘西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内容,为了谱写美丽中国的湘西精彩答卷,继续奋力前行。

春到司马———太平乡司马村。

相关专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