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老街巷-茶巷子

2018-01-31 16:04:26 [来源: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网站] [责编:卢小伟]
字体:【

茶巷子位于鱼巷子对面,成于明朝以前,因茶而得名,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宋范致明《岳州风土记》曰:“岳州北濒江州郡,气候尤热。夏日南风则郁蒸特甚。盖湖南千里无山,多得日色,故少阴凉之气也。居民每至夏秋,多病痢疟,皆暑热所致也。”岳州地处江南,土多红壤,适宜茶叶生长茶在我国古代原是当作一种药材,后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清热解渴,醒脑提神,助食消化,又富有清香味道,是种很好的饮料。于是便开始大量种植、采制,逐渐养成饮茶的习惯。宋代,岳州已是国内著名产茶中心之一。清代是岳州茶叶生产的鼎盛时期,光绪年间,年产量即达20多万担。岳阳人喜饮茶,盖因地理环境及气候所致。夏季暑热需饮茶,冬季寒冷,喜食辣椒驱寒,饭后亦需饮茶。因此,茶叶需求量日趋增多,茶叶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至清代已达30余万亩。部分除供应本地外,馀皆出口全国各地。

岳州城因滨江濒湖,为湖湘通商名港,贸易繁忙,周围各县茶叶均来此交易,交易场所主要在汴河园与观音阁一带。久之,此地便被人称为茶巷子。其实,茶巷子原名猪市巷,明《隆庆岳州府志》即有记载。清《嘉庆巴陵县志》载:“茶巷,在南门外,又名猪市巷,通观音阁。”《光绪巴陵县志》载:“茶巷,西通上正街,东通观音阁,长二百六十步。”街为青石板路面,两边为平房。民国后,一些在此经商的商人将平房改为两层楼房,用以经商与居住明洪武初期,随着便河的开凿,岳州南门外商业经济逐步兴盛。一些新的街巷逐渐形成,猪市巷便是其中之一。猪市,顾名思义就是牲猪交易市场。当时,牲猪交易主要在巷东与便河园与交汇处进行,猪市巷因此而得名。后来,随着城区不断向南发展,一些新的街道逐渐形成,并开始按功能布局规划。

岳阳有个猪市巷,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鱼巷子当时,洞庭湖区各县及湖北的商人运来大批牲猪进入汴河,在此交易。后来,近郊及东乡的农民也牵着牲猪来此交易。近郊的农民在猪耳朵上扎两个小洞,用绳索拴成丫字形牵着或赶着走来;东乡的农民则将猪用木杠绳捆索绑扛来或是用独轮车载来;湖区的则用篾篓装着,再用船运来。后来,随着来此交易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或推或抬,往往弄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需喝茶饮水,以解饥渴。住在此处的市民认为有利可图,遂开起了茶馆。

旧时,岳阳习俗称吃饭为“呷饭”,饮茶为喝茶或“呷茶”,饮茶那是书上的说法。茶客饮完茶后,往往用两个指头将杯内剩馀的茶叶夹出吃掉,故称“呷茶”。

茶馆的兴起,也带动了茶叶店铺的兴旺。加之岳阳历来产茶叶,岳阳人嗜茶,又带动了茶市的繁荣。于是,在观音阁街便出现了许多贩卖茶叶的店铺,一些饭铺、伙铺与客栈也随之兴起。猪本是污秽动物,开猪市交易场所,难免污染环境卫生。且猪市与猪屎、猪死谐音,既不吉利,又不文雅。而茶叶则显得清淡文雅洁净,人所喜爱。于是,居住在此巷的人们便将猪市巷改为茶巷子。

1949年5月,有两人合股在茶巷子将一新茶园改为戏院,作为巴陵戏的演出场所。因巴陵戏早年曾在金家岭岳舞台演出,人们遂将戏院也称为岳舞台。岳州巴陵戏创立百馀年,一直没有固定演出场所,自此才有了落脚之地。后来,戏院几经改建,又称巴陵戏剧院。巴陵戏作为岳阳地方戏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深受岳阳人民喜爱。当时,市人称巴陵戏为大戏,故巴陵剧院又称为大戏院。自此,来茶巷子看戏的人络绎不绝,连同戏院周围的茶铺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茶馆也越开越多,巷子也就成为名符其实的茶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