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如此多娇,这些非遗项目你都知道吗?

2018-06-15 17:02:36 [来源:这里是湖南] [责编:康蒙]
字体:【

一提到湖南,大家第一想到的都是:锦绣潇湘、伟人故里、火辣的湘菜、多情的湘女……其实,我们大湖南除了美景美食美人,还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对于湖南多彩的非遗项目你知道多少呢?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项目,保证你大开眼界。

传统音乐


(肖文范 摄)

通道侗族芦笙

是广泛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传统民族民间乐器,它由古老的簧管乐器发展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根据吹奏形式和表演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地筒、特大芦笙、大芦笙、中芦笙、小芦笙、最小芦笙六种,传统芦笙共有三个音12个调。侗族芦笙共有十二首曲牌,主要包括【集合曲】、【进堂曲】、【踩堂曲】、【上路曲】、【走曲】、【圆圈曲】等。

(彭司进 摄)

湘西酉水船工号子

酉水船工号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曲调高亢婉转,领唱伴唱配合默契,带有浓重的土家族音乐特色。其演唱形式主要包括行船的桨号子、橹号子,岸边号子及晚间休闲民歌坐唱等几种。

(张湘东 摄)

岳阳洞庭渔歌

是岳阳市的传统民歌。被渔民称为丫口腔的渔歌(即张口就唱,渔民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形成了洞庭湖区独特的渔歌风味。它和其它民歌一样,也是洞庭渔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通讯员 摄)

靖州苗族歌

按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族习俗可分为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和三音歌调等。是锹里苗族生息状况记录、人际情感交流、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舞蹈

(孙建华 摄)

湘西毛古斯舞

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

(湖南日报记者郭立亮 摄)

郴州汝城香火龙

最早起源于历史上祀龙止雨和祀龙止水的民俗活动,其形象则主要来自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香火龙以汝城所产稻草、棕叶、竹片、竹竿及特制龙香为主要制作材料,用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制成。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多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举行。

(张寒烟 摄)

湘西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

传统戏剧

(曹秀 摄)

湖南皮影戏

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湖南各地。其影人多为“纸偶”,在影型制作上吸收了剪纸、绘画、雕刻等多种民间艺术的精华,雕刻刀法丰富,虚实结合,繁简相映,造型美观,惟妙惟肖。

(尹忠 摄)

怀化新晃侗族傩戏

侗族傩戏“咚咚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咚咚推”有简单情节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戏剧雏形的傩戏。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语。“咚咚推”演唱时所有角色全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称为“交目”,共有36个。

(湖南日报记者田超  摄)

邵阳布袋戏

系口传心授。其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为: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以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音乐以祁剧唱腔为主,风格清新、古朴、纯真,自成流派。

(湖南日报记者郭立亮  摄)

湘西泸溪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弹腔和少部分昆腔在内而以高腔为主的地方戏曲剧种。明代初年,由江西弋阳腔结合湘西方言和音乐后形成了辰河高腔。作为我省四大剧种之一,辰河高腔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目连戏”有“戏剧活化石”的美誉。

曲艺

(曾强梅  摄)

湖南渔鼓

湖南曲艺有“丝弦,渔鼓,弹词,小调”四大曲种,其中,“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遥自在”就是形容湖南渔鼓的独特风韵。湖南渔鼓的表演形式主要采用湖南方音,说唱相间、以唱为主;曲本体裁为叙事文体,叙述为主,代言为辅。表演方式多为一人站唱,演唱者或用渔鼓、简板、或加小铙自行伴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湘中、湘南和湘北、湘西各自不同的说唱风格。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湖南日报记者 徐行 摄)

沅陵赛龙舟

是融湘西民俗与竞技为一体的传统游艺体育项目。沅陵传统赛龙舟基本形制是:每只赛船48人,其中前引水、后艄公、头旗、二旗、锣手、鼓手各一人。划龙舟技艺多姿多彩,有跪式划、坐式划、坐式立式共用;单槌擂鼓、双槌催船、单艄掌舵、双艄齐下等不同式样。主要特色是赛程长,赛船多,划手多,观众多,花样多。

(尹忠 摄)

怀化溆浦花瑶挑花

花瑶挑花流传于溆浦地区,主要用于花瑶衣裙的装饰。花瑶挑花主要技法名为“清纱”法,也叫“数针法”,它以普通的挑花针为工具,白纱线、五彩丝线或五彩毛线及青色土织布为材料来完成,真正做到了以形传神,体现出拙中藏巧、神秘粗犷的风格特征,作品通体洋溢着一种憨厚朴实的乡土之美。

(湖南日报记者郭立亮 摄)

长沙湘绣

湘绣的传统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及其所辖的长沙县、望城县、开福区的数十个乡镇。湘绣近百年来被世人普遍认为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通过数代艺人的传承、发展,湘绣技艺现已形成5大类72种完整的针法体系,双面全异绣使湘绣的表现形式和技艺水平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国人誉为“超级绣品”,外国友人称为“魔术般的艺术”。

(邓霞林 摄)

浏阳菊花石雕

是以菊花石为原料的一种传统石雕艺术,菊花石又名“石菊花”,是一种珍奇的石料,深灰色的石材中蕴有白色花纹,酷似怒放的菊花。石雕艺人充分利用石料的这种特点,依据其自然纹理、形态和色彩精心设计,巧施雕琢,将隐藏在石料中的“菊花”凸显出来。菊花石雕技艺有平雕、浮雕、圆雕、线刻、镂空刻、立体刻、综合刻等处理手法,因根据材料造型,所以每件菊花石雕工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

(石冰 摄)

邵阳宝庆竹刻

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多达二十余种。用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制作竹刻时,艺人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

(湖南日报记者刘尚文 摄)

邵阳滩头木版年画

是湖南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传统的滩头木版年画有四十多个品种,分为门神画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在滩头木版年画的工艺中,蒸纸、托胶、刷粉等传统工序均为滩头所独有,“开脸”也是有别于他处年画的独特技艺。

(姚方 摄)

湘西保靖苗画

是在传统单色绣花样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画种。苗画题材丰富,其内容多反映着苗族的文化、生产生活、商品贸易、民间信仰等历史与现实的状况。现在的苗画依然保留了服饰、被面、床帘、门帘、堂帘、床沿、壁挂、佩饰等样式,其内容多表现喜庆吉祥、人寿年丰的主题。作品构图大胆,线条有致,色彩丰富协调,艳而不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湖南日报记者郭立亮 摄)

湘西凤凰纸扎

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凤凰地区,发展历史相当长远。凤凰纸扎用篾条扎骨,外面糊以皮纸并施以彩绘,显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聂氏纸扎”博采众长,出类拔萃,所扎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等形象皆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传统技艺

(张寒烟 摄)

湘西凤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

(湖南日报记者童迪 摄)

益阳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

安化千两茶的制作分黑毛茶制作和精深加工两个阶段,黑毛茶制作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焙5道工序,精深加工工序则要复杂得多,包括筛分、拼配、软化、装篓、踩压、扎箍、锁口、冷却、干燥等一系列环节,经日晒夜露55天制作成黑茶成品。

(湖南日报记者童迪 摄)

株洲醴陵釉下五彩手工技艺

釉下五彩瓷是湖南醴陵独创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近一百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制瓷填料、釉料和颜料均选用本地优质原料制作而成。其彩绘图画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双勾分水填色等技法将画面溶于釉下,使其平滑光亮,具有饱满的水分感。覆盖在纹饰上的釉经高温烧成后,形成玻璃质,更显得莹润光洁。

民间文学

(通讯员 摄)

孟姜女传说

嘉山孟姜女传说是主要流传在湘西北澧水流域一带的民间爱情故事。以此为基本素材的歌谣、戏曲、民间故事等文艺作品很多,嘉山孟姜女传说还与流传区域的民风民俗相互融合,在以澧水流域为中心的湘西北一带形成了独特的孟姜女傩文化,游傩、供傩、傩戏等活动在民间流传不绝。

民俗

(湖南日报记者李健 摄)

岳阳汨罗长乐抬阁故事会

抬阁故事会是在汨罗市长乐镇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从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长乐人自发分成上市街和下市街两个团体,举行故事会竞演。抬阁故事内容分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四大类;又分上、下市街故事会,故事会巡游表演时,伴随会旗、彩旗、牌匾、彩灯、锣鼓、乐队等,再配以玩彩龙、舞火龙、舞狮、彩莲船、腰鼓等民俗游艺队伍,上街与下街一比高低,观者如堵。

(石冰 摄)

永州江永女书习俗

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惟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以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习俗。女书文字呈长菱形,笔画纤细均匀,似蚊似蚁,民间叫它作长脚蚊字或蚂蚁字,因其专为妇女所用,学术界便将其称为“女书”。

以上这些项目只是湖南非遗文化的冰山一角!截至目前,湖南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有人类非遗项目4个、国家级项目118个、省级项目324个,入选国家级传承人121人、省级传承人202人,位居全国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