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业扶贫,引领群众致富
——湘潭市旅游扶贫工作经验
文/湘潭市旅游外事侨务港澳局
旅游业作为扶贫的主战场,湘潭市坚持“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工作总基调,走“绘蓝图、夯基石、促融合、强造血”的扶贫路,引领困难群众走上致富路。
一、强化顶层设计,绘就发展蓝图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湘潭市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在《湘潭市脱贫攻坚工作清单》中,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扶贫攻坚“增收、就业、设施、救助、兜底”五大计划中“增收”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十三五”乡村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全面加以推进。并在《湘潭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中,设置全市旅游扶贫规划专篇,对12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整体谋划,并通过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线路、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和节庆活动的策划安排,进一步明确湘潭市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举措。湘潭县编制的《湘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设旅游扶贫专篇。省定旅游扶贫重点村平里村编制了《平里村美丽乡村规划》,梅龙村完成《梅龙村旅游发展规划》,其他10个扶贫重点村全部列入今年全市村庄整体规划编制名单。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基石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湘潭市在示范园和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推进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系统、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好餐位、床位、车位、厕位“四位”问题。湘潭县将省定旅游扶贫重点村纳入重点项目库,引导乡村旅游景区和星级农家乐完善旅游标识系统。2017年石鼓铜梁村设立标识导向牌10块以上,建成三星级旅游厕所1座,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韶山通过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基本完成乡镇村,特别是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三、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兴则农村兴,只有做强做大产业,脱贫才有希望。2018年起,湘潭市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作为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开发工作。大力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地区举办各种类型的节庆活动,组织开展了石鼓油菜花节,花石赏荷之旅,彭总故里插田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开展吸引了区内外游客等。湘潭县石鼓镇铜梁村通过连续举办三届 “无限风光在顶峰”旅游节主题活动,接待旅游人次达26.84万,实现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带动800余人脱贫,农村人均年收入增加近1000元。省定贫困村韶山平里村在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依托韶山景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传统农业向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和有机农业转型,形成“旅游+种养殖业+餐饮民宿服务业”的农商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平里村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扶贫建设。引进上海景域集团,投资12亿元,将平里村整体打造成湖南首个景区型田园综合体。
四、探索旅游扶贫新路径,强化“造血”功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湘潭市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能人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旅游扶贫路径,强化“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景区带村”。盘龙大观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通过近年来的开发建设,景区所在的指方等村,从原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花团锦簇的人间仙境。周边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9年的0.5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3.5万元。另外,景区在打造特色花卉苗木基地的过程中,以盘龙花卉协会为纽带,组成合作社,吸引农民自愿以承包地和自己的劳动力加入,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双方按照2:8(企业2,农民8)的比例分配收入,惠及1100多户农民。二是“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韶山市和湘潭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了力哥水上餐厅、杨家园民宿、顶峰保爷农庄等一大批农家乐和海燕种养合作社等种养殖项目,涌现出了一批“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的扶贫典型:力哥农庄与4户贫困户合作,开设乡村农家乐,吸纳8人就业;杨家园民宿安排4户贫困户人员就业;海燕种养合作社、顶峰保爷农庄通过免费发放鸡苗、饲料、提供培训技术,统一回收、统一品牌销售。吸纳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务工,并享受年底分红,累计帮助30余人脱贫;石鼓油纸伞制作工艺传承人周汉宇,在省定帮扶村——双河村新办了一家油纸伞加工作坊,为近30户贫困家庭提供就业机会。三是“生产基地帮扶”。自2010年开始,盘龙集团先后在湘西古丈县默戎镇茅坪村、株洲市炎陵县龙溪乡仙坪村、泸溪县潭溪镇、湘潭县石鼓镇等地建立茶叶、黄桃、椪柑、腊肉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脱贫。企业负责产品标准和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农民只负责生产,无需承担任何市场风险。通过这种帮扶模式约3000人获得了稳定就业,1.5万村民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