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旅·新融合”名家沙龙:带你“追逐非遗的诗和远方”

2019-10-14 15:55:2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记者 刘玉锋 摄影 李健] [责编:赖泳源]
字体:【

10月13日下午,新文旅·新融合系列名家沙龙第二期——“追逐非遗的诗和远方”在雨花非遗馆举行。

被称为“中华一刀剪”的剪纸大师洪源为大家现场演绎剪纸绝技。

湖南省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潇湘爱莲女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爱莲,带观众领略女书的独特与神奇。

华声在线10月14日讯(记者 刘玉锋 摄影 李健)文旅相融,非遗“新”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诗”般隽永悠长,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历史文化传统,而“非遗+旅游”,则将为“非遗”赋予更美好的“远方”。

10月13日下午,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日报社共同主办,湖南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新文旅·新融合系列名家沙龙第二期——“追逐非遗的诗和远方”在雨花非遗馆举行。湖南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扬先出席。

文旅融合意味着“诗和远方”正式牵手。旅游如何为文化助力?文旅融合怎样完成从“物理聚合”到“化学反应”的变化?现场,沙龙邀请了长沙市湘绣研究所“再红湘绣”总工艺师江再红,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陈剑,省文旅厅“非遗专家库专家”、非遗记录者与保护者李锋,就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出生于湘绣世家的江再红,迎来了非遗腾飞的好时代。从1991年到现在,江再红团队做了11件作品,获得了国家专利,曾做出了一件世界上最大的作品,2004年在法国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参展,被誉为“惊世传世之宝”。近年来,江再红团队相继推出了湘绣非遗+旅游+科技+众筹+网络营销等形式,而营销创造最大的还是旅游。在她看来,要做好“非遗+旅游”,得用现代的营销模式把非遗推向市场,同时非遗作品要符合时代的需求,抓住游客的心理,让游客把非遗作品带回家。

非遗记录者与保护者、乡村文化复兴先锋李锋,花了10多年的时间用镜头拍摄了200多个非遗项目,跟拍了70多位非遗传承人。如何让非遗能够活起来、“火”起来。 “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把非遗传承人请到城市来。但好比做饭,食材、用具、火候都不一样了,那还是原来的味道吗?”李锋认为,我们应将更多的视角投入到非遗的发源地。因此,他现在在做一件事,就是在浏阳大围山脚下的一个村子蹲了八、九年,村里的非遗手艺人在家里好好做手艺,他们这些“新村民”给他做传播和销售,产品销出去了,项目传承人在家里就有多项收入,乡村的未来也更值得期待。

在陈剑看来,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开发型的融合,在一个非遗的集中地建立一个地方性的非遗综合展示馆,这种方式是以图文、实物、影音、人机互动等方式,对非遗资源或项目进行全方位展示;第二是体验型融合,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等可以开发的节庆活动以及表演方面的节目,以活态特征呈现出来的非遗项目;第三是文创型融合,主要是适用于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具有生产性的。这三种融合路径最终促成文旅融合,它其实也是实现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沙龙中,省文旅厅非遗处副处长窦雪松介绍了湖南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18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1人;省级代表性项目324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04人;市级代表性项目894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70人;县级代表性项目2706个,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446人。我省的“昆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南皮影戏”、“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4个项目,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外,我省还拥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名录项目14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参与人社部、教育部、文旅部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院校5所等,以上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拓展湖南文化旅游的年轻力量,征集更多新鲜观点,“新文旅·新融合”名家沙龙还设计了“文旅课代表”环节,在全省高校发动征集,每期遴选出来4名优秀“文旅课代表”在现场发表文旅主题演讲。现场,来自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科大、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4位大学生进行了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