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入画境

2019-11-11 04:19:10 [作者:刘应雄] [责编:赖泳源]
字体:【

绘画随心而起随意而出,又随笔墨运行渐入佳境。

这是一次次心灵意念表达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两种状态;一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二是在运笔过程中不断提升意念,进入更高更新的境地。

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表达过这种境界:“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假如不能从自然获取真实的情思,锻炼表达笔墨技巧,心手相应又何从谈起?

30多年的绘画艺术实践让我深深感觉到绘画过程的艰难和困苦,同时又使我得到了心灵的静化和意境的升华。这种境界,仿佛诗画美感的体验,一种心存万物的感受。

《唐朝名画录·序》中谈到:“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历代名画记》中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都谈到了笔墨与心意的关系,在这里“心”和“意”都是指美感而言,并且肯定它先于美感的表现而存在。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湘南的九嶷山区度过的,家乡美丽的山川景物时时刻刻打动着我的心,让我立下做山水画家的意念。于是,进入大学开始,我选择了中国山水画探索的路子;山水画研习从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开始,进入一种气势磅礴,生意盎然的境地,同时游览各地名山大川收集素材,树立“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的决心和信心。参加工作后,当我掌握到北派传统山水那种博大的气势和传统点画的技法后,又进入到南宋马远和夏娃的“马一角”、“夏半边”山水艺术之中,试图突破北宋相沿成习的“全景式” 构图,用奇特的山峰、山脊和山脉局部特写的构图和厚重的笔墨来达到一种水墨淋漓,雄奇简练,笔墨凝重,意境高雅的现代水墨山水效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长、著名美术评论家水天中看过我们在北京的一次画展后曾写到:“石纲、刘鸣、刘应雄的水墨画多写飞云浓岚,岗峦重复的三湘山川。水墨淋漓,苍润浑厚,使人想起沉怨抑激的屈宋遗韵和“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的楚地风致。”

作为长期生活在江南楚地的山水画家,我对三湘秀美的大山大岭情有独钟,而南方的山川云水与北方的高坡峻岭相貌各别。为了突出地域山水特征,1992年开始,我又在五代的董源和巨然的山水中吸取了大量的养分,使连绵的崇山蜿蜒爬行,让自然的山头圆厚起来。于是创作了一批《山川系列》,一种天真自然和丘壑烟岚的江南山川流露而出;风雨溪谷,峰峦晦明,皆出自胸臆,追摹天趣,不加巧饰。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邹跃进曾在《美术》杂志中评论到:“刘应雄的作品既得北方山水之气势,也不失南方山水之秀美。有些作品的“高光”处理,既有很强的形式感,也写出了山水的动势,使人想起伟大领袖毛泽东“山舞银蛇”的诗句。”

为了将自己的作品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尽几年来,我在研究中外美术理论的同时,还博览了西方历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在达芬奇、丢勒的几何构成,伦勃朗和印象派画家的光影使用、塞尚和凡高的色彩以及毕加索的立体变形中得到了不少的启迪,特别是将伦勃朗戏剧性的聚光和凡高向日葵的色彩运用到山水的山峰、山脊和山脉局部特写上,使新近创作的一批山水系列画面产生出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由于一心一意追踪中国山水历代大师,不断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精华,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山水艺术风貌和语言。这些作品引起了美术界和文学界评论家们高度的关注。

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聂鑫森看完我尽两年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后写到:“山水画的文化符号是最深奥的,“咫尺万里”,勾皱点染,皆有禅机。故我读先生之画,只能谈点感受,自是浅陋。第一,我喜欢你的山水画,下笔雄健,似乎“粗头乱服”,却颇具韵味,并不太着眼于细部的描写,讲究整体的气势与格局,静寂而不枯寂,内里有一种欢乐的情绪在跳动。其二,你吸取了许多西画的表现手法,讲究光与影的变化,层次感很强,有很强的观赏性。第三,你的画,很饱满,从布局到笔墨,皆如此,有一种阳刚之气充溢其中,让人震憾。其四,当代山水画多以笔墨描写山形水势,多忽略文学性的表述,也就是题款,历代的山水画名作中,不少人是注重题款的,如石涛诸公,往往能见出画家的胸襟气度,先生如能在此上作些努力,是否会锦上添花呢?”。

诸多的评论家、老师和朋友们对我的作品给予了真诚的鼓励和批评,表达了他们对我的关爱,这些关爱不仅让我感激,更让我的心灵得到提升,让我的作品意境再一次升华。

相关专题:立意潇湘 放眼世界——走进刘应雄的山水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