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来了!去省博“打卡”第七届“艺术长沙”

2019-12-07 22:02:58 [责编:李焱燕]
字体:【

12月7日下午,经验与策略——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

华声在线12月7日讯(记者 刘玉锋  摄影 李健 通讯员 李叶)12月7日下午,经验与策略——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在湖南省博物馆一楼艺术大厅开幕。自2007年以来,湖南省博物馆连续参与举办了六届“艺术长沙”,今年迎来第七届“艺术长沙”。

经验与策略——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将湖南省博物馆设为主展区,长沙博物馆、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分别设为分展区,采用十个个展的形式,全面呈现和深度梳理了罗中立、段建伟、杨茂源、何岸、梁远苇、李津、刘庆和、武艺、王迈、傅瑶等十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

本次十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不但带有艺术家强烈的个人符号化或图示化语言特征,在创作观念、材料、方法等方面差异性也极大。

记者在省博物馆观展时发现,参展艺术家及其个展分别为著名画家罗中立的个展“归去来”、段建伟的个展“中原”、杨茂源的个展“日夕里亚”、何岸的个展“万光年”、梁远苇的个展“一物”。

罗中立的作品《父亲》。

整个展览在策划方面可谓独具匠心,开篇是罗中立的作品《父亲》,结尾则是何岸的作品《玉枝》,该作品也可以称为“母亲”,因为以何岸的母亲刘玉枝命名。

每个艺术家的个展单元独立存在,呈现开放或半开放的状态,与常规展览相比,显得特别而又神秘。与此同时,罗中立展区和段建伟展区在布展方面,采用共用展墙内外对话的形式,与博物馆本身的实体展墙保持距离的同时,天然有着某种特殊联系。

本次展览策划从学术与艺术高度结合的定位出发,表面上反映历史文物与当代艺术品互为“矛盾”的场域,实质以博物馆承载的厚重历史为基点,探寻时空历史与当代艺术的深刻对话,践行让文物“活起来”、让艺术“融进来”、让观众“走进来”的新策展理念。

【相关链接】

1、湖南省博物馆主展区:经验的位置

策展人:《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舒可文

参展艺术家:罗中立、段建伟、杨茂源、何岸、梁远苇

个展名称:归去来—罗中立

中原—段建伟

日夕里亚—杨茂源

一万光年—何岸

一物—梁远苇

2、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分展区:三少

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

个展名称:不厌—李津

回见—刘庆和

相处—武艺

3、长沙博物馆分展区:乡关何处

策展人: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鲁虹

画栋—王迈的空间绘画

出逃记—傅瑶

【部分作品】

罗中立  《父亲》   丝网版画    195×134cm    1980年

罗中立和段建伟从不同的角度,深挖本土艺术语言,根植于乡土民族题材研究,通过不同系列的油画作品反映中国农村生活的时代变迁。

      罗中立的展览名称“归去来”是以绘画的经验为线索,在“炒冷饭”的同时,他用更贴近自己经验的方法重画一些美术史名作及以前画过的形象或题材,用表现性绘画重构和解读绘画本体语言。

段建伟  《北泉寺一》  布面油画    180×120cm  2018年

段建伟的油画充满不真实的空间序列,采用平面化、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凸显出庄严肃穆的西方中世纪后期基督教美术的特点,通过不断介入中、西方艺术史,寻找绘画中隐含的中国式本土历史经验,但更多的是强调对中原大地乡土形象精神世界的表达。

杨茂源  《吟铂们 No.14》  青铜  40x18x25.5cm  2018年
      杨茂源的作品采用油画、雕塑、纸本文献等,探秘个体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隐喻的揭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某种历史的联系,以个体的生活经验和沉淀积累的艺术创作经验,运用某种策略性和创造性的思考,采取多维度、多题材、多样化的创作语言,重新阐释经验的双重意义。
何岸  《玉枝》  LED灯箱   70×170×16cm   2015年
      何岸的LED灯箱作品《玉枝》,创作灵感来源于童年的生活经历,这件充斥着仪式感的作品,是他以辞世母亲的名字命名的,借用金属材料、灯光、声音等元素,构建起时间的维度来纪念自己的母亲。通过梳理何岸的艺术创作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他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化作艺术创作无尽的源泉,重新定义和发掘艺术的本质。

梁远苇  《2018.05》布面油画  120×140cm  2018年

梁远苇的油画作品和水彩作品不同于常规的架上绘画,近年,她花费了大量精力深入研究与思考中国古代绘画、造像及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解、变化、重组,构建出令人惊叹的新的艺术生命体,于繁花似锦中又透露出严谨细腻的理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