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古道:追随红军足迹 重温鱼水情深

2020-05-09 11:31:52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责编:霍烈]
字体:【


湘桂古道位于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这里曾留下了一段段红军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是红军长征路最直接的见证者。说起红军长征的故事,当地老百姓都能娓娓道来。今年五一假期,笔者沿着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中的古道,一路走,一路收获感动。

在当地向导李龙保的陪同下,我们从九龙塘出发经云背山、大峡谷、石胆岩、黄石板、之字路、塘家山到田云界,全长10里,是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湘桂古道。

行走3里多路,我们来到了云背山组瑶寨。

李龙保边走边跟瑶胞打着招呼,显得格外亲切。“瑶族特别好客,红军当年路过时,他们煮粥送茶水犒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过了瑶寨,进入大峡谷,古道越走越陡峭,行走更加艰难。一米宽的路面在峡沟边绕来绕去,下临万丈深渊,行人走得心惊胆战。途经两座“红军桥”,攀登陡峭的黄石板路,越向上越险峻,接近山顶。

再之后,一直行走到东安县和新宁县交界处的田云界。

李龙保指着一道人字路口介绍,这里就是乡亲们用棉褥为红军铺路行军之处。现在看到的道路已全部用石块砌堆填充而成,有十几米之高,一边是悬崖陡壁,一边是深渊峡谷,别无他路可走。

在塘家村五组村民李甲林的农家小院里,几位年长者讲叙了湘桂古道和红军长征的故事。

“湘桂古道曾经非常繁华,塘家村是一个重要的驿站,我外婆曾在村里古道旁开过伙铺,抗日战争期间,源源不断的海外援助物资从古道运往湘西。她说当年吃到从海外贩运来的糖,特别甜,令她念念不忘!”住在古道旁的龙购娇介绍道。

“听我父亲说,1934年12月红军路过时,先是2名哨兵探路,后面才是大部队。连夜行军,战士们十分疲劳,饥肠辘辘,又缺乏粮食。红军打听过舜皇山要二天一夜,提出向他筹借2天口粮。红军说,他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队伍,挪借粮食要写借条,事后认账,一定偿付粮款。父亲向每家每户筹集到2担粮食给了红军。”李龙保说道。

李龙保的父亲李永祥当年在湘桂古道旁九龙塘伙铺做长工,租种了几十亩田地,红军很维护佃农、贫雇农的利益,跟当地老百姓相处很好,当地老百姓都拥护红军,每家每户都非常乐意借粮食给红军!但红军说不能违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坚持要记账,等革命胜利后还粮。

解放后,1950年,部队派了2名干部,来寻找当年红军长征最困难时帮过他们的恩人李永祥,将他带到道县参加土改,李永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九龙乡第一个共产党员,东安县舜皇山国有林场创办时,他回东安县参与筹备,曾任东安县舜皇山国有林场副场长。

“听老人们说,当时红军100多人路过塘家村,衣衫褴褛,风餐露宿,时值隆冬,雨雪交加,全部睡在树底下、屋檐下,对老百姓却秋毫无犯,军纪严明。”70岁的胡其泉说道。他从小听祖父辈讲红军故事,红军路过舜皇山时沿途打富济贫,镇压土豪劣绅,挨冻不进家门,忍饥受饿也不动老百姓的腊肉、饭菜,宣传党的主张,播撒革命火种。

当地老百姓对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真正认识到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具有铁一般纪律的部队。

当时,山区老百姓十分贫穷,自己缺衣少食,但塘家村乡亲们对待红军比亲人更亲,自己省下一口饭也要为红军捐粮送吃。冬季的舜皇山,山高天寒,棉褥是乡亲们过冬御寒必需之物,为了红军抢时赶路,全体村民慷慨捐出过冬棉褥,宁可自己受冻,也要成全红军行路之需。

据查党史资料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获知,1934年12月,中央主力红军血战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后,红军先遣部队于12月5日从广西全州、湖南东安县、新宁县“两省三县”交界处翻越越城岭,在东安境内先后经过紫溪市镇、大庙口镇、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途经之地有紫溪市镇、大庙口镇、高枧、塘坊边、紫云、雷公岩、九龙塘、云背山、黄石板、田云界、马家岭、青江桥等地,与湘桂古道线路完全吻合。

“湘桂古道留下了红军的足迹,打上了红色烙印,这是一段永不磨灭的永恒记忆,我们要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著名画家海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