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心上的风景

2020-05-22 10:08:1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游宇明] [责编:张岚]
字体:【

抵达衡阳县曲兰镇湘西村菜塘弯,是中午1点左右。江南4月的太阳已很有些暖人,我在衬衣外套件呢子衣,额头都渗出细细的汗珠。周边的山极青翠,每望一眼,脸上似乎就会滴下些绿色;山脚下不时有红黄野花入眼,有的深,有的浅,有的高挺,有的低伏。道路两旁的稻田里有人在一身水一身泥地犁田,想来是该种秧谷了吧。我们将小车停在一座农家小屋前,然后沿着一条乡间便路往前走。

此行的目的地是“湘西草堂”。

“湘西草堂”为王夫之晚年所营筑,前坪后山、土墙青瓦。看故居是要收费的,听同行的朋友说我是作家,工作人员征得领导同意,免了我的门票。尚未进门,我便被故居的两副对联深深吸引,一副是“芷香沅水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挂在前廊柱上;一副是“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挂在故居大门两旁。两副对联含意很深。前者的意思是:如今的天下皆为清朝所占,能够跟朝廷水火不容的也就是我这一个小小的草堂了。后者的含义是:清朝对我再释放善意,我都不屑一顾;明朝虽亡,难以对我的人生有实质帮助,但我一直心怀故国。“湘西草堂”为普通的江南传统民居,现存三大间砖瓦房,左为卧室,右为书房,中间为厅堂,上下两层。据说王夫之晚年常睡楼上,腿脚不好,一般很少下来。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写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大批思想巨著,总字数超过800万。这个数目,于现在的网络写手,或许不算什么,电脑已经使我们数倍甚至数十倍地提高了写字的效率,但在那个毛笔书写的时代,绝对是非常惊人的。

王夫之的博学得益于其家庭弥漫的浓郁书香。他出生于衡阳府城南回雁峰,自幼跟父兄一起读书。13岁中秀才,23岁赴武昌乡试,列湖广乡试第五名。24岁时,与大兄王介之北上参加会试,因战乱被迫返乡,一年后,明朝覆亡,自此,王夫之与科举无缘。

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读书人,王夫之对外族入主中原、山河破碎的现实是深感痛心的,崇祯上吊自杀后,他曾写《悲愤诗》以明志。顺治初,他更是与堵胤锡、夏汝弼等人一起组织反清起义,意图恢复汉人政权,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此后十余年,他冒着被清廷通缉的危险,一边不断流亡,一边用心著书。42岁时始定居于蒸水边的石船山下,后世称其为“船山先生”,就是由此而来。在石船山下,他初居茱萸堂,后住败叶庐,再留观生居,50多岁才隐居于“湘西草堂”。

对“湘西草堂”这个名字,我颇有些疑惑。房子名为“草堂”,却一根茅草也没有,难道王夫之先生当年也像如今某些网红一样喜欢玩炒作?我将自己的不解告诉导游,导游说:王夫之先生在世时,“湘西草堂”真是泥土墙、茅草顶,他在此住了17年,如今的故居是其儿子王敔六十大寿时建的,那时老先生已作古多年。老先生一生最讲一个诚字,别人的“诚”也许只是对人,老先生的“诚”已达对己的境界。他身为明代遗民,自誓不顶清朝的天不踩清朝的地,出门总是头遮雨伞脚穿木屐,从无例外。晚年,一个远方的朋友来拜访他,临走时,老先生对他说:“您自珍重,我心送您三十里。”客人走了十五里,天下起雨来,返回王家取雨具,进得王家门,发现老先生依然站在第三级楼梯上眺望客人归去的路,客人登时感动得涕泪双流。

“湘西草堂”周边是一片片的荷塘,荷叶尚未田田,却可以看出曾经的繁盛。对门高坡处是主题广场,有铜像,有翻开的书本雕塑,有建筑宏伟的纪念馆。衡阳人是懂王夫之的。先生一生以纸笔为日月,以家国天下为路标,品性似荷出污泥而不染,那份高洁,几人能及?

世间有两种风景,一种活在眼里,看过也就看过了;一种活在心上,走近一次,永生难忘。“湘西草堂”属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