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中走上全域旅游的致富路

2020-07-14 11:12: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夏瑾] [责编:张岚]
字体:【

夹山镇杨坪社区杨坪一组“腾达土地专业合作社”2019年年终分红现场。受访者供图

合作社的股东正为电商平台包装8元/斤的“陶家岗脆桃”。受访者供图

“我们湖南已经下了将近50天雨了。”湖南常德石门县夹山镇杨坪社区一组的陶文平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今年雨水太集中,下得时间太长,影响桃子销售。按预计产量和需求,原本应该卖到30万元的。”

虽然受到持续降雨影响,然而今年6月在陶家岗举办的第三届脆桃采摘节仍然大获成功,“很火爆,人很多,桃子卖了近20万元,利润也有差不多10万元。”陶文平说。

“集体经济+乡村旅游”的致富路

陶文平是石门县夹山镇杨坪社区一组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头人之一。2014年,他和丰远柏等几个当地能人牵头,成立了石门县腾达土地专业合作社、石门县锦溪农旅文化有限公司、陶家岗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丰远柏是当时的理事长。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旅游”“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全组村民开拓出了一条全新的旅游产业发展链,不仅引导村民走出了靠产业致富的新路子,还成功带动了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陶文平告诉记者,夹山镇杨坪社区一组有43户人家,共159人。合作社成立后,村民全部入股,变成了股东。现金入股一共有98万元,最多的人家掏了8万元,最少的也有2000元。村民近1500亩的山田水地也全部流转给集体,发展高端小众高附加值水果产业,以采摘游的方式进行销售。全体股东参与集体经济分红。

“都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好啊!”陶文平感慨,“2014年起,在县人大、县全域旅游发展中心等后盾单位的指导扶持下,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建了脆桃采摘园、蔬菜采摘园。去年,股东们又自己筹钱建了葡萄采摘园,还通过招商引资,建了国学亲子园。美了乡村,旺了产业,还富了村民。”

锦溪农旅公司鼓励村民从事餐饮、民宿等旅游产业配套服务。“国家给了奖励资金,公司将这笔资金作为杠杆资金,激励村民出资,按公司制定的标准将房屋改造成民宿。每家民宿都有4个床位,还配有棋牌室、垂钓休闲设施等。”陶文平说。

目前,夹山镇杨坪社区一组有6户人家开了民宿,每户一年平均收入接近10万元。夹山镇杨坪社区一组的发展目标是最终实现“家家开餐饮,人人搞服务”,让村民真正从农民转变成第三产业从业者。

经过5年的发展,现在的杨坪社区已经出落成了一个漂亮的村庄,破旧的房屋翻新重建,宽敞的水泥路四通八达。陶文平回忆说,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这里还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家家都很穷,也没有路,外人进村都很困难。‘下雨一包糟,天晴一把刀’,小车大车都开不进来,摩托车要技术非常好才能进得来。地都是荒的,长满了一人高的杂草,个人没有资金也没有能力开发——小农户既没有开发的意识,也没有决心,不知道该怎么搞。”直到合作社成立,用国家发放的几十万元扶贫资金,开挖了近120亩的荒山荒地,用附近的堰塘泥和火土粪作基肥,种植了近4000株优质蜜桃,才有了现在的陶家岗脆桃采摘园。“2015年种树,2016年挂果,当年就卖了1万多元。2017年卖了12万多元,2018年卖了18万多元,2019年收入有20万元出头,获得的利润全部在年底分给了村民”。

陶文平坦言,合作社成立之初,也有少数人不乐意参与,但只经过半年时间就转变了想法,认识到这是发家致富的好路子。“合作社集大家智慧,动用小钱,集体运作,抗风险能力很强。以前村民只能以务农为生,每家每户只有几亩田地。种地只能解决温饱,不能致富。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把自己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了,而且还能收到土地的租金,年底还能享受利润分红。另外,给集体务工还能拿到工资,每天80元,包午饭,每年工资收入最低也有1万元。”

刚建成不久的国学亲子园于今年5月1日正式营业,5月3日便迎来了客流高峰,游客将近3000人。园区里有50多项游乐项目,“游乐项目的投资方每年给合作社缴纳一定数额的利润,村民们还可以通过停车场、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增收。预计一年收益能有10万多元,所有利润都在年底分给大家。”陶文平说。

“致富还得靠旅游”

杨坪社区一组的旅游致富经只是石门县“旅游活县”发展路上的一个缩影。石门县地处湘鄂边界,辖18个乡镇区、4个街道、4个农林场,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县,也曾是湖南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2018年成功实现脱贫摘帽。近年来,石门县委、县政府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依托底蕴深厚的多元文化,将全域旅游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完整的大旅游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以全域旅游带动脱贫摘帽的新路子,打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湖南样板,被评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19年,石门旅游经济跻身全省县域旅游经济增长质量20强之综合指数的第12位、社会贡献最优的第6位。

摸鱼大赛是石门县蒙泉镇两河口村的乡村旅游名片。依托生态旅游,两河口村的村民也走上了致富小康路。春天赏花游湖,夏天摸鱼露营,秋天摘桃采橘,冬天观雪登山,两河口村全年接待的游客数量约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村民依托乡村生态旅游建起了小洋楼,户户通了水泥路,喝上了自来水,70%的农户都买上了小汽车。

壶瓶山被称为“湖南屋脊”,壶瓶山镇青山溪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村民人均耕地不足1亩。村里过去没有产业,村民生活艰难。然而自从2017年青山溪大峡谷景区开业后,全村100多户村民便走上了致富之路。每天都有超过300名游客来到这个小山村,2017年年底,仅门票、餐饮、住宿三项收入就达200多万元。2019年,全村共销售土蜂蜜1800斤、包谷酒6000斤,腊肉、土豆、红薯等土特产销售一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150余名村民在旅游岗位就业,土蜂蜜、茶叶、包谷酒、猕猴桃等产品也走上了规范化管理和品牌化营销之路。

在壶瓶山大峡谷景区做保洁工作的张文化,是壶瓶山镇大岭村的村民。景区开发前,他在家务农、种茶,也外出打工,“日子过得不咋地,一年只能赚到一两万块钱。”景区开发之后,他主动应聘做了保洁员,同时还在景区里盘了一个门面,又在景区外开了一家店铺,向游客出售自己做的茶叶、腊肉、土蜂蜜等。“收益好了很多,工资一年有一两万(元),农副产品卖给游客也都变成了钱,一年也能赚到两三万(元)。”店铺由女儿负责照看,老伴平时务农,旺季时也来店里帮忙。“致富还是得靠旅游。我们这个地方好,来的人都觉得空气好、原生态。”他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旅游扶贫要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石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飞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石门县坚信旅游是把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不但能扶贫,更能扶志和扶智。近年来,县里制定了《石门县旅游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石门县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方案》《石门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县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工作措施。在县级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扶持的基础上,由县财政整合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等资金,重点对乡村旅游区、旅游重点项目、农业观光体验园、精品民宿等具有规模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给予政策和资金保障,每年整合投入资金近亿元。

除了发展“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农庄+购物”等乡村旅游模式,石门县还建立了“直接就业+电商创业+专项扶持”的旅游创业就业模式,将农村生态、民俗文化、农副产品等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在旅游产业链中进行巩固、加强,提高乡村旅游效益,助推旅游扶贫上了新台阶。

“旅游扶贫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全域旅游,与人民共建共享,从而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石门县全域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潘伟说。

潘伟向记者介绍,夹山、壶瓶山、龙王洞、长梯隘等重点景区建设,带动了秀坪园艺场、南峰社区居委会、白云山林场、北溪河村、大岭村、江坪社区居委会、薛家村等精品旅游村寨建设。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吸引游客入村,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加大了对周边村级游客中心、道路、停车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使周边村民生产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改善。

壶瓶山大峡谷景区提质改造,带动周边大岭村、神景洞村村民人均年增收近千元;龙王洞景区提质改造,带动望羊桥社区及周边1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近千元;长梯隘村深耕土家族民俗文化,通过发展旅游商品、民俗展演、餐饮、民宿,带动全村131户贫困户397人于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

以乡村旅游带动旅游商品“造血”扶贫,也是石门县旅游扶贫的重要思路。潘伟告诉记者,石门县通过发展茶叶、柑橘、石门土鸡、腊肉、蜂蜜等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旅游商品,建成了“宏欣商贸中心”“犟哥野生素食研制中心”“壶瓶山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省级旅游购物示范点(店),直接对口贫困户农产品,催热了乡村旅游“后备箱”经济,助力群众实现家门口创业增收。

据了解,旅游扶贫使石门县10576名贫困人口从中受益,约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12.7%。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次从2014年的97万上升到2019年的300余万,占全县旅游接待人次35%以上;乡村旅游综合收入从2014年的8.7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28亿元,占全县旅游综合收入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