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创造富民“奇迹”

2020-11-09 15:41:26 [责编:谢添翼]
字体:【

地理标志创造富民“奇迹”

——湖南省张家界市培育地理标志助力特色产业发展调查

茶农在湖南张家界土家贡莓茶基地采茶。 本报记者 佘 颖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 颖

特色农产品如何走出村落,走向全国大市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普遍面临的课题。特色农产品大部分是非标准化种植和生产,这成为其规模发展的“拦路虎”。湖南张家界市正是瞄准这个痛点,没有一味追逐销售端拓展,而是从产业源头寻找解决办法。

一个地理标志产品,怎么就带动沉寂多年的张家界莓茶“苦尽甘来”?

一件地理标志商标,怎么就让刚刚诞生两年的“桑植白茶”品牌名气大增?

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什么能屡屡创造这些知识产权“奇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张家界。

老资格的茶界“新丁”

“来,尝一尝我们的莓茶。”在张家界土家贡莓茶基地碧绿的茶园里,负责人覃国银笑着招呼大家喝茶。这杯淡黄色茶水入口微苦,虽有回甘,跟普通茶也没什么不同。

似乎是看出了记者的“不以为然”,覃国银又倒了一杯白水递过来,非要让记者喝一口。记者浅浅地一抿,“怎么这么甜”!谁能想到寡淡无味的白水,在一口莓茶之后,竟然像加了冰糖一样清甜。

“对喽,我们莓茶就是先苦后甜,因为里面黄酮素含量特别高。”覃国银大概见多了这样的场景,一边续水一边介绍。原来,莓茶叫茶不是茶,是一种名为“显齿蛇葡萄”的藤本植物,生长于澧水上游的茅岩河流域。因为喝了之后能极大缓解咽喉不适,600多年来,当地土家族人经常采摘嫩芽、剁成段泡水喝,称作“神仙茶”。

今年70岁的黄宏全是土家贡基地的顾问,他被当地人称为“莓茶之父”。当年他在乡民家中发现了“神仙茶”,成立了张家界莓茶研究所,不仅确定了莓茶种属,还于1997年注册了“茅岩莓”商标,1998年又为莓茶制备方法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张家界茅岩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新秋是最早一批开发莓茶的企业家。莓茶研究所改制时,李新秋从研究所买断了“茅岩莓”商标,准备大干一场。可当时张家界旅游业还不是现在这般火热,国内电商也不成熟,莓茶始终走不出张家界。

莓茶遇到的尴尬,桑植白茶同样没躲过。桑植县是张家界下辖县,当地白族人家流传一种特殊制茶技艺,将鲜叶发酵后制成白茶,不仅春季收的嫩茶叶可以制作,夏秋茶也可制作,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2017年1月,桑植县与湖南省茶叶龙头企业湘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注册了湖南湘丰桑植白茶有限公司,开展白茶产业研发、销售渠道开拓和品牌推广,着力打造新品牌“桑植白茶”。

张家界莓茶和桑植白茶“年纪”虽老,却是茶界“新丁”,想闯出名堂来,怎么才能做到?

选择申报地标产品

没有走网红营销的爆款路线,张家界选择的是申报地理标志,倒逼生产经营标准化,用地理标志称号争取市场认可。

地理标志产品一般指在特定地域种植、养殖的产品,或者在产品产地采用特定工艺生产加工,原材料全部来自产品产地的产品,阳澄湖大闸蟹、平谷鲜桃、大兴西瓜、山西老陈醋、锡林郭勒羊肉、潜江龙虾等为广大消费者熟知的都是地理标志产品。截至2019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385个,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324件,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8484家。

从1995年开始,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口扶持桑植县,这给了张家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我们觉得桑植白茶、张家界莓茶都符合地理标志的标准,发展起来对当地经济也有显著带动作用,可以试一试。”桑植县副县长谷威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一批支援桑植的挂职干部。

地理标志申报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流程。“提交的材料要能说明产品的历史渊源、知名度和产品生产、销售情况,要介绍生产所用原材料、生产工艺、流程、安全卫生要求、主要质量特性、加工设备技术要求等。”谷威介绍,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最难的,是要为生产相对随意的农林牧副渔产品建立一套标准化生产、检测流程。

改良技艺从茶园种植开始。覃国银扒拉着茶树让记者看,“原先莓茶一亩地种3000株,如今密种6000株,让藤蔓植物形成灌木造型,不容易倒伏,更接近普通茶园形态,方便采摘,产量更高”。

密植只是最简单的改变。而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按标准采摘,对渴望多收三五斤的老百姓来说才是大挑战。“我们有专人培训,有技术人员巡视茶园,有10分钟检测农残的仪器,但初期还是拦不住一些小动作。”覃国银回忆起来又好气又好笑,“收鲜叶时,标准是4厘米是顶级,六七厘米是特级,8厘米至10厘米是一级,收购价不同。收一级鲜叶时,经常有农民掺入11厘米至15厘米的梗子,说差不多。”对这些想“打擦边球”的尝试,覃国银顶着压力,全都拒绝了,为此她没少挨乡亲们埋怨。

覃国银遇到的问题在张家界莓茶产区一度比较普遍。为此,茅岩莓种植最集中的永定区曾发布《关于禁止在张家界莓茶种植生产中违规使用禁限农业投入品的通告》。多管齐下,刹住了违规使用农药的风气。日子久了,特别是随着茅岩莓茶逐渐得到市场认可,乡亲们也意识到,维护品质才能让茅岩莓茶卖出好价钱。

2017年,李新秋作出了一个惊人举动——他把自己重金注册的“茅岩莓”商标无偿出让,供全市莓茶企业使用。同时,张家界市还主导制定了《张家界莓茶种植技术规程》《张家界莓茶产地加工技术规程》两项地方标准在全市推广,改变了莓茶栽培品种混杂、加工技术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这些举措为莓茶申请地标奠定了基础。

“桑植白茶”也在湘丰桑植白茶有限公司进入后加速标准化。记者在初秋去湘丰公司时,看见仓库里还堆着收来的一袋袋鲜叶,满是清新的青叶气息。“我们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加入‘晒青、晾青、摇青、提香、压制’,反复调整确定了‘养叶、走水、增香’工艺参数,也明确了白茶的品级标准。”据湘丰桑植白茶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骁介绍,他们还研制出一条白茶生产线,固定生产参数,确保品质稳定。

为了发展“桑植白茶”品牌,桑植县还成立了桑植白茶协会,以湘丰桑植白茶有限公司的企业标准为基础,制定了桑植白茶标准加工工艺,在全县推广。

“桑植白茶”4个字也是特意设计的,白底红字短小跳跃,充满童趣。现在,桑植白茶被包装成年轻人喜欢的简约风,进入到张家界数百个零售小店,今年预计还将扩大到2000个零售店,成为张家界旅游伴手礼。

解决了标准化,就解决了莓茶和桑植白茶地标之路最大的障碍。如今,“茅岩莓茶”“桑植白茶”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商标,“张家界莓茶”今年有望获批地理标志商标。当地企业如果想要使用这些商标,就必须向当地茶叶协会申请,并确保产品外观、品质、口感和加工工艺达到统一标准。

金灿灿的富民招牌

贴上地理标志专属绿标签后,产品就像拿到了进入消费市场的VIP卡。“2019年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批后,销量猛增、售价翻倍。”黄骁透露,虽有疫情影响,但地标产品带动力超强,今年上半年公司销售额上涨超过50%,已经完成了全年销售目标。

目前,桑植白茶已培育出湘丰茶业、西莲茶业、万宝山茶业等12家龙头企业,2019年产值达2.8亿元。龙头企业带动了农民增收。65岁的泉峪村村民谷金玉把土地流转给万宝山茶业有限公司,每年有几百元租金,自己从2月到10月为公司采茶,一年也有5000多元收入。

在张家界莓茶丰收季,57岁的杨端妹对她的采茶收入也很满意。在土家贡莓茶基地茶园里采茶的她采摘一芽一叶的报酬是每斤20元,芽尖更贵一些,“我一天能采6斤到7斤,采茶季一天能挣200元左右,去年挣了1万多元”。

莓茶成为地标产品之后,当地茶农分享到了品牌红利。随着张家界莓茶成为公共品牌,当地百姓种植莓茶积极性提高,仅用2年多时间,种植面积由2万余亩扩大到15万亩,每亩收益超6000元,带动5万人致富。“截至2019年,仅我们一家企业就推动张家界莓茶基地发展突破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 3800人以上。”覃国银说。

目前,张家界从事莓茶种植、加工、销售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已有40余家,莓茶深加工企业30多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1家,注册产品有茅岩莓、灵洁、仙踪林、银嗓子、土家贡、天门郡等20余个品牌,开发出面膜、牙膏、含片、黄酮营养液等系列深加工产品。

张家界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李步群介绍,26年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下,张家界已培育出“张家界椪柑”“张家界葛根粉”“桑植魔芋”“桑植蜂蜜”等6件地理标志商标、“洞溪七姊妹辣椒”“桑植萝卜”等3个地理标志产品和“张家界菊花芯柚”“慈利杜仲”等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另外,还有桑植黑猪、桑植粽叶、武陵源葛根等6件地标正在培育中。每一件地标,都带动着一个产业发展。绿色地标产业正在成为金灿灿的富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