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文学深井 不断突破自我

2021-12-31 11:18:38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谢添翼]
字体:【
——读长篇小说《格局》

龚旭东

胡小平是我敬佩的作家,他工作非常繁忙,却几十年如一日,业余一直坚持文学写作。很多作者在写作上不断地重复自己,而胡小平不是。他在努力坚持中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创作上不断成长,这在他去年和今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枫记》《格局》中鲜明地体现出来,这两部小说都显示了新的自我突破。

胡小平长期在金融行业工作,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他坚持不懈地将自己的写作视野投向自己熟悉的这个领域,守住自己看准的这口文学深井深挖下去。他真正把自己的心投入到自己接触到的生活中去,感受它,体验它,思考它,表现它,因此他才获得了今天的成绩。这对许多渴望写出好作品的作者很具启示性。

胡小平立志写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的金融生活及其变化、变革进程。他的长篇小说《催收》《蜕变》《青枫记》和《格局》都是在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各个重要节点上,展示和透视社会金融生活的重大现象,他甚至想因此构成对新时期以来中国金融变革进程的历史的表达。

长篇小说《格局》仍然是从金融行业或社会金融生活的角度,表现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提升,以及人心的变化与坚守。相对于表现金融扶贫的《青枫记》,《格局》把时间推回到世纪之交中国社会金融生活的一个重要关口,即国有银行股改和国有企业改制。这是新时期中国金融生活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个关口过得好不好,决定了我们现在的金融格局,胡小平用“格局”这个词做书名,用意很深,是站到一个很高的历史层面来看待世纪之交的银行股改、国企改制。但表现这么重要的大事时,小说《格局》的开口却很小,通过一个县级支行和一家国企工厂的一群普通人来呈现,表现了一个时代大主题下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真实的心路历程与嬗变过程,以此来展现中国社会改革的阵痛和社会转型的艰难。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在改革中承受的压力、所肩负的责任、所进行的努力,很有碰撞感。

其实社会大格局中、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正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原点,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表现“狼来了”时的风波迭起,表现这些人如何正视矛盾、勇敢地迎难而上,解决这一点一滴看起来很细小的问题,就与整个社会大格局紧密联系起来,历史中的社会大格局正是这样一点一点地丰满、充实起来的。对此,胡小平有深入的思考和表现。在作家怎么回应我们这个时代这一点上,胡小平做出了他的努力,这是十分可贵的。

在人物塑造上,《格局》表现的是人物群像,这在写作上难度很大,因为每一个人物的特色、个性、心理、行为都要能够兼顾,做到彼此平衡。总体而言,《格局》中的很多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有他们各自遇到的困难、困境,有各自不同的心性特质。这种表现方式对胡小平而言是一种突破。他相应地采取了一些不同的叙述方式,比如银行和机械厂双线并行又交错、交织,最终合一。在叙述方法上,当他在这个部分讲述这条线的这个人时,接下来会转而讲述另外那条线上的那个人此时正在做什么,这样交替传递性地叙述下去。也就是说,胡小平在这部小说里找到了一种比较方便、自然的写人物群像的叙述策略。这是小平在长篇写作中的新尝试与突破。

在《格局》的人物塑造中,胡小平更关注于体现人心、情感,着力描绘人的情感微妙处,在细节和场景描写和处理上做得更到位,揭示人物的心性和性格,揭示人物内在本质特征,这是胡小平的一大进步。这是相对于《青枫记》,《格局》在写作上更上层楼的重要表现。比如,凌志云和高艳之间的很微妙的情感描写,彼此有好感,但发乎情止乎礼仪,以往胡小平是很少会写这类场景与意味的,但在《格局》里有了突破。

在社会大改革大转型的背景下,激烈的矛盾冲突、复杂的利益纠葛、艰难的人生选择,会涉及很多内心的、幽深微妙的人性层面的内容,揭示这些,是文学真正应该去做的。文学不是或不仅仅是表达常态化的生活,而应该揭示更深入广阔的人性和精神层面的世界,表现一般人难得关注或注意不到的那些意境和境界。

(《格局》 胡小平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