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演员袁丫丫:一生为百姓唱好戏

2022-06-22 15:58:48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唐卓婧]
字体:【

百姓的喜爱是戏曲传承最肥沃的土壤。多年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把高质量、正能量的秦腔剧目带到百姓身边,百姓则用最热情、最质朴的情感回馈我,这是我艺术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这启示我们,文化传承创新离不开百姓支持和喜爱。

秦腔植根乡土,群众基础深厚。它源自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唱腔充分吸收关中方言特色,艺术风格豪迈、粗犷、刚健。在多年基层演出过程中,我发现《铡美案》《五典坡》《窦娥冤》等经典剧目大家耳熟能详,无论老人还是中年人都能随口唱上几句,一些年轻人在长辈影响下,也耳濡目染学会了一些。秦腔唱出了一方水土的民俗风情和百姓的精气神,历经数百年发展依然充满生机。

戏曲艺术民间走,送戏送到大门口。百姓的喜爱是戏曲传承最肥沃的土壤。多年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把高质量、正能量的秦腔剧目带到百姓身边,百姓则用最热情、最质朴的情感回馈我,这是我艺术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广袤的西北地区,基层院团在演出时常常要与严寒作斗争。有一次送戏进乡村,大雪纷飞,冰冻三尺,土台子后面的山头白雪皑皑,我们不得不围在火炉旁化妆。旦角、生角的服装尤其单薄,但如果里面穿很多衣服,就不能展现服饰和身段之美,剧目的艺术性也就打了折扣。大家毫不犹豫地换上演出服——再冷都要坚持,再冷都要斗志昂扬,因为每一场演出都承载着观众的期待。

当晚演出剧目《春江月》,主题是母爱,表现的是一位普通女性与人为善、无私奉献的品质。我饰演的主人公柳明月从自家门前抱回一个啼哭的婴儿,助婴儿脱险,将他抚养成人。而后,柳明月又帮助他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让一家团圆。面对金银财宝、荣华富贵,柳明月婉然笑拒,返归山乡。作为一名母亲,我把自己对孩子的爱融入表演。我带着最真挚的情感从小姑娘演到老妇人,根据不同年龄段,用变化的唱腔塑造人物。剧中有一场离别的戏,演唱过程中我情不自禁流下泪水,台下也响起一片啜泣声。那个晚上,观众们顶着大雪,露天观看了3个多小时的演出。演出结束后,他们又到后台与演员合影,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那一刻,我懂得了艺术沟通心灵的意义。

走近百姓,能促进戏曲艺术创新内容形式,唱出时代内涵。秦腔艺术要创新,最直接、最鲜活的素材就是新时代真实生动的故事。我主演的脱贫攻坚主题秦腔剧目《村上春秋》,讲述了主人公万芬芳到牛嘴梁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农民建设扶贫产业基地的故事。这部作品情节上都是“小事”,但正是荒地整治、暴雨中挽救养殖场等一个个身边的故事,展现出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面貌和奋斗精神。百姓故事让剧目生活气息足、戏剧冲突合情合理,避免了叙事的概念化、空泛化。在舞台布景、服装、唱腔等方面,创作团队根据情节作出更贴近当下现实的创新,让观众听着熟悉,看着真实。另外,我们还根据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当代生活风貌,吸收话剧、舞蹈、小品等其他艺术形式优长。只有如此,秦腔艺术才能紧随时代步伐,永葆生机活力。近年来,我们西秦腔研究院创排了多部剧目,有展现乡村生活和爱情故事的秦腔现代戏《山里红》,有情节跌宕、场面宏大的秦腔历史戏《大秦文公》,还有以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的第44窟为原型、赞颂善良品质的《麦积圣歌》。这些剧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蕴含时代气息,也在巡演过程中根据观众反馈不断修改完善。

7岁时,因为热爱,我向父母提出学戏的愿望;9岁那年如愿进入戏校,成了学校里年纪最小的学生。从艺生涯中,许多前辈艺术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唱好戏也是为人民服务。”随着演出经历的丰富,我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我会继续弘扬优良传统,扎根火热生活,一辈子为百姓唱好戏。

(作者为秦腔演员、甘肃省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院长袁丫丫)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