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行业自救要在培育内生动力上下功夫

2022-07-12 15:48:26 [来源:中国旅游报] [责编:唐卓婧]
字体:【

作者:李萌

旅游行业、企业如何抓住有利契机,用好纾困政策红利,提高企业自救能力,形成政策救助、行业协同、企业自救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合力,加快走出困境,并为全年可持续发展积蓄内生动能,成为当下重要任务。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市场需求逐步改善,5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明显收窄,消费回升步伐加快。近期,国家层面多项疫情防控政策作出优化调整,多省市放松低风险地区管控措施,跨省旅游按下“快进键”。

暑期旺季到来,经历疫情冲击的旅游业正在加快复苏。旅游行业、企业如何抓住有利契机,用好纾困政策红利,提高企业自救能力,形成政策救助、行业协同、企业自救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合力,加快走出困境,并为全年可持续发展积蓄内生动能,成为当下重要任务。

一是公共部门需要充分释放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旅游行业纾困政策红利。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政府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有效防控疫情、支持旅游业等特殊困难行业渡过难关的政策措施。当前,一方面需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政策部署,在安全可控情况下,高效灵活处理好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关系,加快释放需求潜力和市场活力。另一方面,需要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行业和旅游市场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新困难,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稳定企业人才队伍、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增强企业发展能力等方面,集成不同职能部门的助企纾困政策举措,使更多企业享受到纾困政策红利,增强旅游行业、企业发展信心与动力。

同时,要注重对旅游消费需求侧的引导与激励。今年以来,多个省市发放消费券、组织举办旅游消费促进月(周)活动,在促进消费需求释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公共部门的政策调控与政策储备,需要把促进消费短期补偿性反弹、中期趋势性复苏和长期高质量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总体设计,在救急解困的同时更注重培育行业强劲的内生动能。例如,上海市2022年实施的《关于促进上海旅游行业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就是积极实践。

二是旅游行业需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共生。旅游行业需要在深刻把握行业特点与发展潜力的基础上,从建设优质产业生态系统、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弹性韧性的高度,大力引导行业枢纽型企业、生态圈核心企业、重要平台型企业与行业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协同、融通发展,形成较强的旅游行业共生发展能力。

一方面,从企业与产业集聚空间角度,推动旅游度假区、旅游景区、旅游休闲街区、旅游科技园、旅游文创园等各类旅游产业园区与区域内各类旅游企业的协同共生发展。通过物业租金减免、合同款项支付延期、业务拓展支持、金融资源导入、开放式公益培训提供等举措,缓解区域内各类旅游企业的经营压力与实际困难,守住旅游产业园区发展的“生命线”,促进园区与企业共同成长。

另一方面,从产业链、产业生态圈各类企业积极互助角度,深化落实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等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大型旅游电商平台与旅游中小微企业的互助发展,增强行业协同和自救能力,培育旅游行业增长新动能。如去哪儿旅行网酒店业务今年推出流量扶持、本地券发放等多种活动,帮助酒店、民宿等商家更好适应市场变化,提高曝光度、增加订单量,受到中小商家的欢迎。

三是旅游企业需要加快提升应变、求变的意识与能力。面对变化加剧的行业环境,旅游企业在享受政府纾困政策的同时,也要更多依靠自身力量,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积极实现有效自救和恢复发展。疫情的发生、地缘冲突的爆发、科技革命的演进、绿色低碳的约束、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才争夺的加剧等,都在深刻改变着旅游活动的形式、方式和旅游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企业发展韧性,是旅游企业普遍面临的必答题。

旅游企业必须从优化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的角度,抢抓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带来的发展机遇,直面社群化、亲子化、休闲化、数字化、便捷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等新特征新趋势,推进企业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品牌创建、人才集聚、营销变革等工作,尤其是需要加强企业在内容运营、创意设计、数字化转型、人才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系统性规划与规模性投入,加快从劳动密集型生活服务企业向创意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智慧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企业转变。而这需要旅游企业全面检视、不断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包括对内的企业家领导力、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人力资源保障力,以及对外的资源聚合、产业链协同能力等。

在服务美好生活中寻发展,在疫情波动中求复苏,在科技产业变革下促重构,在绿色低碳发展约束下谋升级,在人才资源竞争中塑优势,在纾困政策支持下强能力,成为今年旅游行业、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方的持续支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