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向莉君 特约记者 袁昌俊
炎热的天气里,去边城茶峒走走,实在是清凉又安逸。
8月13日上午6时许,一阵阵鸡鸣声就从窗外传来,仔细辨听,始终不知是湖南茶峒还是重庆洪安,亦或是贵州迓驾传来。
此时,古渡口上,已经热闹起来。
挂着红灯笼的拉拉渡靠着一根铁缆横穿清水江,连接湘渝两地的铁丝在摆渡两地来往的客人。边城茶峒景区的游船也开始上班,党员代表袁世勇和其他同事拍照打卡上班后,邀请我们坐上了他划的游船。
作为当地的老艄公,53岁的袁世勇船划得十分平稳。“这边以前都是野外,现在都建房子了,茶峒越来越好了……”指向刻着“边城”两个字的崖壁那面山,袁世勇边划船边给记者讲述茶峒的故事。
国立茶峒师范怎么来的?以前的老茶峒什么样的?自己是如何从渔夫变成景区公司职工……土生土长的袁世勇说了个透。当说到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公司还给买社保时,袁世勇的语调明显高了一个度。
伴着清水江拂来的阵阵凉风,听着茶峒的故事,实在是酷暑天里的一大美事。
船刚划出码头十几米开外,在临水用石块砌成的台阶上,茶峒人已经在浣洗衣物,说笑声、洗衣棒捶打衣服发出的砰砰声,和着我们所坐游船木桨划水发出的吱呀声、哗哗声,一同灌入耳内,甚是好听。
“哟,这个艄公边划船边钓鱼哦!”同伴的一声惊呼,让我们都把目光落在了迎面划来的游船。只见一名艄公右手握桨,左手掌鱼竿,表情怡然自得。
在袁世勇的推介下,船刚划过茶洪大桥,在清水江靠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一侧,我们就下船“打卡”。河边上,一块碑前后两面分别用红色字体书写的“一脚跨三省”及“三省闻鸡鸣”成了游客拍照的热门地点。
72岁的洪安边城景区的保安黄福金刚好巡逻到此,边城的发展又开始在他口中讲述。“每个月1000多元的养老金,2000元的工资,这个日子还是好过。”苦日子过来的黄福金,说起旅游发展带来的好日子满口夸赞。
在位于清水江靠贵州松桃县迓驾镇一侧的岸边,一个三菱锥状的界碑上,面朝三个方向分别写着湖南、重庆、贵州,落款是“国务院1997年”。
下了游船,记者又从茶峒岸这边上了游客必打卡的“拉拉渡”。渡船头,竖起一根碗口粗细的木杆,挂着两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的一段铁缆穿过铁环,76岁的廖宗明用一柄特制的、已被磨了几十年的光滑木器攀缘那条绳索,船就慢慢地被牵过对岸去。
74岁的老艄公李佑全头戴着斗笠,抽着烟,身前卧着一只狗,静静望着清水江面。“有客人我就划,没得客人我就休息。”李佑全说,这样的生活很自在,暑期游客量大,每个月能拿到四五千元的工资。
“咚咚咚……”下午5时许,河面上来回响起了有节奏的鼓声。
“这是茶峒的龙舟队在训练,8月15日,苗族赶秋、茶峒景区开园要在这里举办,他们要赛龙舟……”刚要询问,边城茶峒古城墙客栈老板彭仕建就介绍起来,并邀请记者多住两宿,一起参加、感受下花垣一年一次的闹热。
在这热闹声中,太阳慢慢西落进重庆方向的山间,茶峒条条古巷及河边的灯光逐渐亮起,茶峒热闹又凉爽的夜晚开启。
古巷的各个餐馆里的茶峒角角鱼、苗家锅巴、米豆腐、酸萝卜等慰藉着每一位走玩了一天的游客。湖南的角角鱼(书名黄刺骨)、重庆的豆腐、贵州的酸菜,一锅煮三省,是每桌必点的菜。酸辣鲜爽一下肚,疲惫顿失,整个人又焕发出精神来。
刚吃罢晚饭,山东、长沙、张家界等地的游客就纷纷挽起裤腿、脱下鞋子,下到浅水滩去感受清凉,运气好的还能从河边的岩缝中拖出来一只肥美的螃蟹。
夜晚的茶峒,更加凉爽,河边的石板台阶成了小镇居民和游客天然的纳凉地。沿河台阶上,到处三三两两坐着纳凉的人群。
59岁的彭仕建除了是古城墙客栈的老板,还是一名艄公。他刚把客人摆渡到对岸,回来准备坐下,第二波客人又来了,手中的绳索刚绑在岸边的岩石上又再次解开。
十多年前,彭仕建和很多茶峒人一样,营生方式都是卖书,卖的就是沈从文的《边城》。“那时候,拉拉渡码头这边都是卖书的,我家就是个书店。”说起当时卖书的盛况,彭仕建说得越来越起劲,不仅感慨一部《边城》养活了茶峒人民。
“快过来取锅巴……”茶峒这边,一名拿着锅巴的大姐大声招呼洪安岸的丈夫,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直游船就慢慢划了过来,接上锅巴又划了回去。“我们茶峒这边的锅巴好吃,重庆洪安那边的餐馆都从这边买的锅巴。”彭仕建介绍,平时河两岸的人家就是这样往来的,不分你我。
不知什么时候,河边的清吧响起悠扬的民谣,坐在河边吹着凉凉的河风,和茶峒的艄公们聊着天,实在是清凉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