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舞潇湘,生生不息

2023-01-13 09:15:27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唐卓婧]
字体:【

苏杭

“鹤”,中国独有的精神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养分与中华民族“士”之精神,生命往复、自然之循环、“道”之传承,令我们这片多民族的土地在经历众多的磨难与坎坷中重生与崛起。宇宙之道,达观之态,生生不息。

湖南湖泊江河纵横,是鹤、候鸟栖息的天堂,鹤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近日,艺术家冯放首次在家乡长沙举办“鸟·道——生生不息” 作品展。冯放九岁由舅外公翟翊绘画启蒙,对“鹤”的喜爱最早来源于翟翊的皮影戏《龟与鹤》。他先后就读舞台美术、电影美术专业,熟悉材料和空间创造,之后担任美术教师,钻研学院派技法。上世纪90年代末,他主持湖南省博物馆设计,在马王堆的帛画看到两千年前中国绘画中的鹤——气韵生动、自然飘逸,给其带来了极大震撼,自此对“鹤”专门研究。这些是形成其今天的创作主题、风格的重要因素。

展览中首次汇聚了冯放以“候鸟-鹤”为主题创作的全系列艺术作品30件,构成回顾性强势阵容,涵括了综合材料、水墨、油画、装置雕塑、影像、交互影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多层角度和视野呈现出艺术家对于“鹤”,经历了从深入生活、反映生活、艺术表达的整个过程,营造出一个戏剧性且富有视觉冲击力、引人深思的场域空间,为家乡观众带来一场感官盛宴。

身临展厅,可以感受到鸟和人类相互映照的生命的震颤;感知生命循环,涅槃往复,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再度思考自我与艺术、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展现出艺术家在当下的社会责任,以及艺术之于当代、之于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鹤是冯放艺术创作的母题,候鸟和环境保护一直是冯放关注的。冯放对于鹤的表现,经历了深入生活到反映生活再到艺术表达自觉的整个过程。”展览策展人余丁教授认为,在个人创作的同时,冯放还是一个以艺术的方式积极介入社会的艺术家。十年前他资助摄影师李锋对“千年鸟道”上候鸟被捕杀的拍摄,并共同完成了纪录片《鸟殇》。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该艺术行动促进了对候鸟迁徙和环境的保护。就像鹤永不停息地迁徙,冯放也是一位永不停息的艺术家。展览主持杨卫教授介绍:“此次展览多元且完整,它的艺术媒介非常多元,但是主题十分统一,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展览,对于我们思考艺术家如何去呈现一个主题是有启发意义的。冯放老师把鹤这样一个传统题材介入到现实的人文关怀,进一步从现实的人文关怀中提炼艺术语言,这是鸟道这个展览的意义所在。”

冯放为本次展览而专门创作的《鸟道》《回风》《不息》《照见2》等作品,既是将艺术创作与展览空间紧密结合的尝试,更是徘徊于东方文明世界观、当代环保主义、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而展开的个体反思。

与《不息》《迹》形成强烈反差的《回风》,以羽化的形态回应着两千多年来汉唐文化传统中对于此世与彼岸的理想。连接于两个展厅通道上的《候鸟》不仅呼应着其所处湿地公园作为候鸟迁徙地的特殊自然环境,更以极具冲击力的体量和形象隐喻着时间的悲壮和生命的轮回。为了让作品以最完美的面貌展现在湖湘广大观众的面前,大型装置《候鸟》置立于“心灵空间”前的平台水面,以生机蓬勃的天鹅湖为背景,观众从其巨大的身躯下走过时,将能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切身感受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照见2》大型装置充分发挥了艺术家早年从事舞台、电影美术的独特经验,形成了一种肃穆神圣的精神场域,从而将观众从视觉震撼引向精神自省。

长期以来,冯放专注于“候鸟-鹤”的主题,以多种媒介进行综合创作,尝试将中国传统哲学和东方意象转换到当代文化语境中,并作用于当下社会。在自身的文脉中去寻找着既与今天的普世价值相符、又具有自我原创意识的艺术形象与文化精神,是冯放艺术探索的方向。冯放的绘画涉及油画、综合材料、水墨,追求“意象”的表现,90年代末冯放在拍摄蔡伦故居影片期间深度了解了古法造纸工艺,这为其综合绘画找到了创作材料的基底,在夹板上以纸浆作肌理,并用矿物染料浸染,将传统国画工艺与铁钉、工业胶、羽毛等现代材料结合,创造一种强烈的视觉张力和东方意味。近年来冯放在绘画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装置、影像、雕塑等多种艺术媒介的创作,探索在当代语境下,不同媒介间的组合冲撞对主题多层次、多维度表达的影响,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场域空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