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南方小镇,手工面工艺传承逾百年

2023-02-01 09:01:00 [责编:唐卓婧]
字体:【

全媒体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刘志军 汪兴

1月30日,祁阳市大忠桥镇手工面条集中加工区,人们忙着和面、压面……加工好的湿面条挂在一根根竹竿上,在阳光下晾晒,面香四溢。

大忠桥镇一带手工加工面条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去年,该镇50家面条加工企业、门店实现产值700余万元。

这个南方小镇,怎么有手工加工面条的传统?当地面条产业如何发展起来?记者前往探访。

原来,大忠桥镇地处通往广东、广西的古官道,北方来的官员、客商、移民等,带来了小麦种子,以及种植小麦、加工面条的方法和技能。100多年前,当地就开始种植小麦,并开展手工加工面条。

今年71岁的毛爱国,从小耳濡目染,跟着爷爷、父亲做面条。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以前,当地实行稻麦轮作,头季水稻收割后,接着种小麦。

等到麦收,面条加工师傅用石磨磨麦成粉、加工面条。然后,挑着干面条走村串户与村民以物易物。后来,交通发达,才用北方优质面粉加工。

手工面条有哪些特点?毛爱国说,不用机器设备烘干烤干,经过3到5天慢慢晾干,因而麦香浓郁、口感更劲道。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当地仍是各家各户零散手工加工面条,在赶集时销售,产量低、销售范围小。

大忠桥镇人大副主席刘名锋告诉记者,为推动面条产业“破圈”,大忠桥镇前几年出台了手工面条生产环境规范、产品标准等,开展卫生、营销等培训,引导进入集中区域加工生产,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机。

当地居民胡德灿的面条加工厂干净整洁。

身着白色工作服的胡德灿对记者说,规范生产让他尝到了甜头。

2021年,镇干部上门动员胡德灿改善生产环境、规范操作流程,他很抗拒,埋怨镇干部“多管闲事”。

但镇干部不气馁,一次次与胡德灿交谈,带他外出参观。最终,胡德灿转变观念,改善生产环境、注册商标,还尝试网络直播带货,面条卖到了广东、上海等地,销量年年增加。

该镇毛家新村41岁村民毛小青,自称是手工加工面条的“新人”。其实,她家至少往上三代都从事手工面条加工。早些年,毛小青外出打工、做童装生意。去年,她见手工面条走俏,与丈夫返乡“重操旧业”,发展了10家代理商。

毛小青还推出面条礼盒包装,春节期间需求量大增,夫妇俩每天凌晨3时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