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博物馆文化魅力 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

2023-05-18 11:07:06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唐卓婧]
字体:【

黄赛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21年湖南省共有博物馆174家,其中文物系统博物馆131家,其他行业国有博物馆6家,非国有博物馆37家,分属于历史类、艺术类、民俗类、文化类等。“到博物馆去”日益成为社会新风尚。今年“五一”假日期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监测到207家文化服务单位累计提供文化服务92.44万人次,其中50家博物馆和纪念馆共接待游客60.07万人次,同比增长154.92%。“双减”政策下,我们应积极探索进一步释放博物馆文化魅力的有效路径,让青少年在触摸历史文物、参与博物馆研学活动中丰富精神生活、传承中华文明,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深化馆际交流,提升获得感

博物馆交流,是指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的博物馆在参观讲解、社会教育、志愿服务、文创研发、保护修复、陈列展览、理论研究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深化馆际交流,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共享与协同创新,可满足青少年多层次、多样化观展需求。

搭建交流平台。探索建立区域或者行业博物馆联盟,共同促进文物保护与研究、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升科研人才培养与交流,助推多元文化传承。

加强发展互鉴。博物馆发展理念关乎内部管理、外部治理水平,应坚持开门办馆理念,在交流互鉴中推动博物馆高品质、差异化发展。

畅通文物展览流转。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是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巡展、借展,让文物在不同博物馆之间流转,可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比如湖南博物院自2007年起以借展、引进展、交换展等多种方式,先后推出“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欧洲盛宴——英国V&A博物馆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等展览,深受青少年喜爱。

强化馆校合作,提升参与感

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博物馆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辅助与延伸。学校应加强与当地博物馆的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应做好与学校的沟通,及时了解师生教学需求,共同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

开发优质活动课程。依托博物馆馆藏资源,结合青少年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

拓展教育方式途径。博物馆教育活动应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综合运用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动手实践等方式,增强趣味性、参与感、互动性。比如长沙博物馆面向长沙市中学生推出“长沙故事”系列网络课程及相关线下活动,课程聚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开设了《天上一颗长沙星》《地上一座长沙城》《吉金世界》《青铜器欣赏》《长沙青铜文化探秘》五课,创新性地将线下实践学习打卡与线上网络学习结合起来,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打开方式。

加强师资联合培养。通过教师研习、双师课堂、短期培训、联合教研等方式,加强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使博物馆教育人员深入了解学校教学内容、中小学教师全面了解博物馆教育资源构成。

优化精细服务,提升体验感

2021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以业务需求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这为优化博物馆精细服务、打造青少年友好型博物馆指明了方向。

强化个性服务,加大科技赋能。博物馆应在不影响陈列效果的基础上,多考虑青少年受众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喜好,增加可视、可听、可触的互动类媒体影像和立体装置,运用现代科技助力分众化、精细化服务,给青少年带来良好体验感。

创新服务手段,扩大辐射范围。加快建设博物馆数字化资源,让文物“活”起来,从时间和空间上有效延伸博物馆的文化服务,让青少年更加便捷地感受文物魅力、品鉴文化之美。比如长沙简牍博物馆在2020年-2022年创作了“听见简牍”系列文博广播,陆续推出《简牍的100种声音》《简牍里的中国精神》《简牍二十四节令》等节目,通过线下“亲子对话+专家解读”、线上“情景剧+简牍故事”“古诗韵律课”等方式讲述简牍的故事,受众超过600余万人次,这一融媒体项目因此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也是湖南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一审:唐卓婧 二审:王士雄 三审:康蒙)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