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主办: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湖南日报社

“95后”文物修复师:帮助破损文物重回“颜值巅峰”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95后”文物修复师付金凤正对着灯光认真打磨一件出土于成都东华门遗址的瓷碗的补配部分。绿色的瓷器碎片与白色的补配材料形成鲜明对比,不难看出在修复前,这件器物的破碎程度。

2022-05-16 11:51: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唐卓婧]

考古拓片师:不漏掉任何历史细节 为考古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拓片室内,“70后”拓片师戴福尧正手握自制的红色拓包,不轻不重地在覆盖于石碑表面的宣纸上拍打,伴随她灵巧的动作,碑文逐渐清晰显露出来。拍打一遍后,她紧了紧拓包内的羊毛,又蘸上浓黑墨水,开始第二遍拍打过程……“拓印一块这样的石碑,通常需要反复拍打四五遍才能完成。”

2022-05-16 11:51: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唐卓婧]

网络文学纸质出版是个什么流程

小说在网站上连载时,内容简介突出外交工作的跌宕与艰险,以及外交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高尚情操。资深外交官钟良,孤身一人,奉命来到大洋深处的热带小岛国吉多出任代办,要以一己之力,建起驻吉多大使馆。吉多环境封闭、人烟稀少、民风粗犷,小说以这样一个虚构的独特环境为背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开。钟良在吉多开展工作过程中,既有来自两国关系在敌对方干扰下不停摇摆、需要同吉多方斗智斗勇的挑战,又有来自海上、空中和陆地的险情要面对,还要克服身体的病痛和心理上的巨大孤独感。在初心和信念的支持下,钟良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了大国的外交智慧,最终圆满完成了祖国交付的一系列外交任务,赢得驻在国政府、人民的有力支持和坚定友谊。

2022-05-16 11:47:00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唐卓婧]

传统出版也需要向网络文学学习

近日,2021年度“中国好书”正式发布。42种入选图书中,包括两部网络文学作品,分别是掌阅科技、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连尚文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蹦极》。网络文学作品由数字形态转化为纸质出版形态,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异同?怎样有效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邀请两本“中国好书”的出版社编辑撰文,谈谈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感受,同时借此开设《网络文学纸质出版观察》栏目,期待引发进一步的思考与探讨。

2022-05-16 11:46:26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唐卓婧]

中国古代戏剧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交汇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有众多经典文学作品为世人所传颂,其中不少经典剧作还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是元杂剧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被王国维称为“既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作为历史上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以其高度凝练的、极富戏剧性的复仇故事征服了当时的欧洲观众,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也得到了当时一些西方学者的赞同。从译本来看,传教士马若瑟最早法译的《赵氏孤儿》,自出版后反响热烈,转译本如德译本、意大利版等相继问世,最终对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亦产生了影响,至今仍在戏剧舞台上盛行不衰,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2-05-16 11:45:52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唐卓婧]

博物馆: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如何更持久地释放博物馆的力量?我们约请两位一线文博专家从自身实践出发,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经验感悟。

2022-05-16 11:45:20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唐卓婧]

线上学画 画出精彩

“线上学画画,不仅可以学到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跟着线上老师学画画的北京市民石女士说。随着直播、视频等互联网技术发展,线上绘画课程成为许多美术爱好者学习创作的一种方式。在线教学打破时空限制,还可以让不同地区的爱好者享受到多元、优质的美术教育资源。

2022-05-16 11:44:2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唐卓婧]

中国申遗潜力区知多少

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10项标准中,第(ⅸ)和第(ⅹ)项着眼于生物多样性,是评价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标准之一。

2022-05-16 11:41:4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唐卓婧]

“体育思政”深化综合育人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同学,你这是跑第几圈了?疫情封校这段时间,我看你每天都来跑步啊!”

2022-05-16 11:41:01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唐卓婧]

人工智能说方言,听取乡情一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方言在年轻人文化圈层中的声音渐淡。比如,保留了中古音韵、软糯抑扬的吴语,更多地出现在昆曲、评弹、闲话等非遗文化形式中,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很多的年轻人,对方言不要说“识听不识讲”,甚至鲜有听闻,更不要说身口相传了。

2022-05-16 11:38:25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唐卓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