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旅游扶贫启示录之三:引领,绘出脱贫“美丽样本”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煌 卢小伟 刘玉锋 孟姣燕]

7月24日,韶山市韶山乡平里村。该村依托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成功脱贫。 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华声在线记者 黄煌 卢小伟 刘玉锋

湖南日报记者 孟姣燕

榜样的力量无穷无尽。湖南旅游扶贫任重道远,除了以开放连接外界、用创新驱动发展外,还要发挥关键要素的引领作用,带动脱贫攻坚整体向前推进。

“旅游扶贫文旅兴县”全国网媒湖南行采访团走访发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示范县、重点景区以及活跃在村寨里的致富带头人等关键要素,在湖南扶贫开发第一现场,扛起了百姓脱贫致富的重任,绘制出一幅幅“美丽样本”。

景区带村,变“开门见山”为“开门致富”

湖湘美景,锦绣天下。如何改变“景区热热闹闹,周边冷冷清清”的现象,让“开门见山”的景区村民,充分享受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根据省情,现有49个重点贫困县要立足县域谋划全域,积极探索以县域为基础、具有湖南特色的旅游扶贫新路径,以‘景区带村’为重点突破,带动旅游扶贫全面发展。”省旅发委主任陈献春在今年的全省旅游扶贫工作推进大会上如是说。

在新宁县,崀山是国家5A级景区的新成员,其雄伟壮观的丹霞山水画卷,不仅打动了世界自然遗产评审组的专家,还为山脚下百姓脱贫致富,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浪漫崀山邂逅旅游扶贫。近年来,新宁县以崀山创5A景区为抓手,大力发展景区带村,坚持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同步、景区发展与乡村发展同行、门票收入与村民服务收入同增,让村民成为崀山景区的第一主人,变“开门见山”为“开门致富”,探索了一条旅游扶贫的“崀山模式”。去年8月,崀山被授予“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单位。

在炎陵县,炎帝陵全力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同时,将周边村直接纳入景区整体规划,结对帮扶,把游客引到农民家里来。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秦岩景区发挥品牌优势效应,带动周边村发展种植养殖,经营农家乐。

景区游客不断增加,昔日山寨农家“门可罗雀”,如今“门庭若市”,宾客盈门。

能人带户,扶贫路上不落下“一家一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很多贫困山村,由于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观念相对落后,相互之间缺乏激发、促进的因素。在扶贫工作中,亟需一个“带头人”来引领推动。

彭育晚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新化县,油溪桥村因央视记者连续蹲守21天报道脱贫纪事“火”了。油溪桥村以前也是贫困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彭育晚的带领下,油溪桥举全村之力修路、养殖、种花,发展旅游产业。5年时间,人均年收入从不足千元达到近万元,成功脱贫。去年,彭育晚被评为“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贫人物”。

凤凰县山江镇的麻金梅从事旅游业已有数十年。精准扶贫号角吹响后,她在山江镇苗人谷景区和老家寨景区必经之路上,开办苗族饮食文化传习所,聘用当地贫困户当服务员,同时引导村民制作、售卖苗绣等产品,带动42户168人脱贫。

在全省各地,像彭育晚和麻金梅这样的致富能人还有成千上万。他们活跃在旅游扶贫的第一线,用饱满的热情和勤快的脚步,密密匝匝地织就脱贫致富的蓝图。

示范带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扶贫模式

盛夏的资兴市三都镇流华湾村,千亩荷花争芳吐艳,游客纷至沓来。如今,荷花村、桃花岛、脐橙村等“一村一品”建设方兴未艾,放大旅游扶贫示范效应。

旅游扶贫,是一项在白纸上勾画蓝图的事业,路径、方法及效果都需要探索。因此,选择一些资源丰富、条件成熟、有发展潜力的乡镇和景区进行示范创建,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12月,国家旅游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国家旅游局已公布了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去年11月,资兴市被列入第二批创建名单中;今年3月,又被评为“湖南省全域旅游先锋市”。

放眼全省,31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正如火如荼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聚合效应。

省级层面上,也在加快研究如何发挥示范创建的作用。今年3月,省旅发委联合省扶贫办,在全省开展了“旅游扶贫示范县”创建工作,要求创建区内要打造3A级以上景区1个以上,特色旅游小镇2个以上;旅游脱贫人数占本地脱贫总人数的20%以上,旅游就业贡献度20%以上。

7月中旬,茶陵、桂东、安化等11个县被拟定为“旅游扶贫示范县”,示范创建成效初显。

“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示范带动”,当下湖南各地旅游扶贫所探索出的种种新模式,如和风送雨,遍地花开,清香渗溢潇湘山水。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