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大】李应昌:新时代的全域旅游观

【学习十九大·湖南旅游工作巡礼】新时代的全域旅游观

湖南省旅游学会首席旅游专家团专家 李应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组成部分的中国现代旅游,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同样给中国现代旅游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现代旅游如何坚持中国特色、如何以新理念统帅更紧密地服务于国计民生?

联系2016年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全域旅游”思路,对照“十九大”理论进行思考,感受到全域旅游主张是旅游人进行各类资源整合、提质升级旅游、区域产业融合的一个举措,是贯彻新时代方略、构建新经济体系的一种探索,作为尚未获得全面实践效果的概念,自然也存在挑战和风险,需要广大的旅游人用心去实践、完善。

全域旅游的“全域”观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以优质的旅游资源,链接各种生态、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和体制、机制,实行产业融合,形成以旅游为牵引的综合经济。

一是全空域。全域旅游不是旅游景点、景区的连接,而是区域内各产业形态、服务形态的连接,以旅游为中心,构建旅游乡村、旅游城市。

二是全业域。区域内的农业、工业、交通、电信、医疗、餐饮、酒店、民宿、商贸等产业、事业,无障碍对接旅游,服务旅游,形成旅游经济共同体。

三是全时域。这个区域没有淡旺季之分,各时段都适合旅游者旅行、休闲、体验、购物、研学,旅游生活成为常态,门票经济演变为综合经济。

四是全网域。在这个区域内,旅游者依靠互联网导航、导游、导购、导宿、导餐,甚至导医、导诊。全覆盖的网络系统,使旅游变得快捷、方便,省时、省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全域旅游的概念,以创新方式,在旅游相当发达地区或者第一、二次产业欠发达地区,开放、包容,协调发展,共建共享,构建绿色的旅游经济、共享经济,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全域旅游与新时代新理念高度契合。

全域旅游的“民生”观

旅游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它一方面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美好的精神产品为民生的精神需求服务;另一方面又可为偏僻乡村的农民提供参与经营旅游、服务旅游的就业机会。

实行全域旅游的区域,大多在山区水系之地,工业化未破坏下的生态环境和贫穷生活,是其共同特点。“无限风光在险峰”,优质的生态资源、生产资源、人文资源、民俗资源组成了旅游资源宝库。这样的区域内实施全域旅游,让沉睡的资源激活,以集群式绿色项目丰富旅游者的多样化追求,使山水资源成为提高民生质量的和谐生态体系;区域内农民的种养产品、企业的加工产品皆可成为旅游商品;农家旅馆、农家餐馆都是旅游催生的设施;农民还可以土地入股或流转土地、从事各种务工获得固定收入。全域旅游是两型式、非景区模式,过去称之为穷乡僻壤的地方,不用付出太大的土地、环境成本,通过共识、共建、共享,改变乡村面貌,改变传统观念,改变农民生活,这就是全域旅游的民生功能,比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扶贫更精准、更全面、更广泛,是区域整体扶贫。

全域旅游的“价值”观

由分散式旅游,有计划、有针对、有实效地上升到全域旅游,提升了旅游的质量和价值。

1、全域旅游体现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在旅游核心形象已经确立和农业产业、加工产业相对落后的地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并以之为中心,实行多产业整合,建立旅游经济集群,可改变产业单一、结构落后的弱势,而趋向新经济形态即消费与服务发展。

2、全域旅游体现了大扶贫格局的价值。“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重点攻克深度地区扶贫任务”,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我省西部地区即是深度扶贫地区,如实现全域旅游,就不是一家一户的扶贫小格局,也不是离乡背景、异地脱贫的无奈举措,更不存在返贫的担心,而是在青山绿水、乡愁情怀中就地脱贫,大格局就业体现出最大民生。

3、全域旅游体现了旅游自身提质升级的价值。“十九大”文件指出:从服务业供给看,一方面,国内需求增长很快的医疗健康、培训教育、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法律咨询等高端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需求,大量高端服务需求转向海外;另一方面,大量低端的服务供给却无人问津,资源和能力闲置。我省旅游休闲项目不谓不多,高端的旅游休闲项目却屈指可数;即便是高端项目,也是独建独享居多。全域旅游在众多旅游休闲项目正在优质化、主题化的基础上,以其格局规模和战略视野,在大面积内实施提质、升级,旅游与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区融合,提高了旅游休闲境界,反之,提高了各业态附加值,在这个区域内,旅游休闲“散、淡、差”局面将为主题集中、文化凸现、服务到位所代替,为旅游服务供给侧改革可提供经验。

全域旅游的“制宜”观

“十九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还强调: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按照“十九大”精神,全域旅游必须坚持战略导向,必须坚持科学主导,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全域旅游应是生态、生产、生活高度协调和高度融合的产物,而旅游产业或旅游资源在区域应处在优势和核心地位,例如我省的武陵源、凤凰古城、南岳衡山和雪峰山、洞庭湖区域,实施全域旅游具备了一定条件。在实施全域旅游的进程中,“因地制宜”是基本底线之一,此外,进行机制决策、可行性调研、约束性规划十分重要,在于能否摆脱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泡沫经济,那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盲目推进的做法更不可取。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国内旅游持续升温的总结,以引导更高质量、更显民生特色的中国式现代旅游建设,其中,一域与全域、景区与社区、独享与共享、门票经济与综合经济的关系演进需要认真把握,唯此,全域旅游才能达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目的!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