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网媒行|采访团走进海南大学南繁公共试验基地 收获南繁希望


华声在线12月9日讯(记者 王一辰)“双季亩产三千斤”的红色标语赫然入目,与绿色的稻田地相映衬,令人印象深刻。日前,海南大学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实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示范项目”布点试验,已经实现了双季亩产1586.86公斤的目标。12月8日,“欢乐新海南·奋进自贸港”2021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海南行采访团走进这里,感受南繁的魅力,探索其背后的秘密。

那么,何为南繁?国家南繁育制种简称“南繁”,它在农作物品种培育过程中发挥着缩短育种年限、加速世代繁育的作用,通过南繁可使农作物育种周期从 7-10 年缩短到 3-4年。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全国各地到海南南繁的面积累计达 20 万公顷,繁殖了水稻、玉米、棉花等 28 种优良亲本种子 5 亿千克,在全国推广的 7000 多个农作物品种中,70%以上的品种都经过了南繁选育或加代,南繁在保障国家种业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副院长杨小锋表示,南繁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作为全国优良种子的摇篮, 南繁基地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加大力度和速度推动南繁基地建设,对于服务国家种业安全战略和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海南大学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是海南众多南繁基地的冰山一角,2015年出台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划定了26.8万亩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保护区,其中核心区5.3万亩,保护区域内实行统一拿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和统一管理的“五统一”,让南繁基地建设更加合理有序,扭转南繁又“难”又“烦”的局面。

该基地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坝头村,属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放眼望去,这里水泥主干道宽敞笔直,道路两旁绿化翠绿整洁,排灌沟渠水流畅通,俨然现代化农耕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景象。

杨小锋向采访团仔细地讲解了该基地的建设情况。该基地规划用地面积 2476 亩,已经投入使用面积1600多亩,目前进驻了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海南大学、海南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的农林学科的研究创新团队,主要开展水稻、大豆、玉米、瓜菜等作物的基础研究、种质创新、品种培育及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这里将着力打造成为一流的南繁科研平台,一流的南繁科研示范基地,一流的南繁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一流的智慧农业信息收集平台,助力三亚南繁硅谷建设。

据介绍,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通过三亚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高标准建设项目,首先改善了基地农田的基础设施,建成了田块平整、排灌方便、道路通畅、生态良好的南繁科研示范基地。此外,该基地还计划建设田间附属配套设施,着力改善田间试验条件。如建设生活服务区、仓储区、晒场和农机厂房,其中农机厂房可供海南大学团队研制机械,推进农业机械化应用。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是农业的未来,也是该基地的建设目标之一。基地将通过智慧农业,围绕安全监管、育制种、新品种新技术展示 3 个主要功能,提升农田生产能力、灌排能力等方面,依托现代化、智能化、生态化农业生产技术,开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育种。“过去研究条件艰苦,南繁人员开展研究十分不便,通过智能化应用和生活区建设,为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科研和生活上的便利,改善他们的研究和生活条件。”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基地办主任龚家建说道。

采访团一边走在田间道路上,一边认真听讲。“今天收获非常大,看到这里田地平整,排灌配套设施齐全,我对南繁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封面新闻的胡丽苹表示。

(以上图片由沙晓峰 摄)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日前,海南大学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双季亩产达1586.86公斤,实现袁隆平院士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目标。现在田地里一棵棵幼苗正在茁壮生长,孕育着新的希望。杨小锋说道,“我们现在整地的这片田块准确做的是全国水稻新品种展示,而这边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展的玉米研究试验,那边是南京农业大学开展的热带大豆优良品种选育项目。我国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的亩产量还较低,在品种培育方面还较为落后,所以要加大力度开展研究,改变落后的状态。到明年的三、四月份我们还会有水稻品种展示、瓜菜品种展示现场观摩会。 ”

高标准建设的南繁公共试验基地不仅可为南繁事业提供田间试验平台,还可为全国的“南繁”研究事业提供世界一流的“一站式、一体化”服务,降低科研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加速种子繁育进度,对于提升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品牌,保障粮食和种业“芯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得益于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三亚是南繁工作的主战场,并将逐步完善配套设施,立足海南搭建辐射全国的农业科研平台,朝着南繁硅谷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


相关专题:“欢乐新海南 奋进自贸港”2021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海南行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