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传承千年窑火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施泉江 梁可庭

三月的北京,万物复苏、绿染枝头。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湖南代表团驻地大堂,摆放着一幅大型双面瓷板画,一面叫《喜上眉梢》,另一面叫《金玉满堂》,大气的构图、精巧的设计,吸引了许多代表的目光。

瓷板画的作者,正是在湘全国人大代表、株洲醴陵市醴泉窑艺陶瓷有限公司总设计师(艺术总监)黄小玲。“特别高兴釉下五彩瓷能够进入代表团驻地摆放,作为人大代表,我的职责之一就是大力推广釉下五彩瓷文化。”

一粒种子的萌芽

黄小玲是地道的醴陵人,受父亲影响,从小痴迷瓷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小玲的父亲在醴陵群力瓷厂专制瓷品坯胎。每当遇到画瓷师傅在瓶胎上勾勒出一条条流畅优美的线条,年幼的黄小玲便会屏气凝神观看,并在画损的瓷胎上由着自己的喜好涂抹,憧憬拥有一双妙笔生花的手。

在父亲引导下,黄小玲对瓷艺钟情有加。

瓷器的光洁、柔美、典雅,极像东方女性纯洁、温柔、内敛的气质。

黄小玲迷恋这样的艺术特质。她师从邓文科、陈扬龙等名家,潜心苦练釉下五彩瓷技艺。

在上海汉光瓷器工作期间,黄小玲重新认识到釉下五彩瓷的价值。看到师傅们创作的釉下五彩瓷引起轰动,她深受震撼。家乡醴陵釉下五彩瓷源远流长,如何创作出精品力作,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2000年,黄小玲成立醴泉窑艺陶瓷有限公司,在汇集一批著名工艺师、美术师的基础上,传承传统釉下五彩瓷艺术手法,不仅大胆创新,注入时尚元素,更以恬淡雅致、独具灵秀而闻名。

此后,黄小玲佳作迭出。2003年,她以心血之作《虞美人》收获平生第一个大奖:中国陶瓷艺术展“中陶杯”银奖。2004年,作品《牡丹花瓶》获得国家级奖杯,被认为达到“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像有其魂”的境界。

自言“为瓷而生”的黄小玲,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里迎来了“黄金岁月”:《牡丹》《紫藤花》《绣球花》《竹报平安》《满园春色》等20余件作品先后参加海内外各种展览评比,屡获大奖。

自此,她作为醴陵釉下五彩瓷新生代领军人物迅速崛起。

2019年2月,由黄小玲创作的以牡丹、荷花、绣球、山茶为元素,组合成的一款四季花卉大型瓷板组画,获得了由人民大会堂颁发的第93号永久收藏证书,并陈列于人民大会堂三楼。

一颗真心的坚守

“长期拿笔,左右肩膀高低不一,手艺人都落下这样那样的职业病。”面对记者,黄小玲说。

但即使这样,她仍保持着每天近5个小时的创作时间,凌晨5点,当城市还在睡梦中,黄小玲就已经到了创作室,直到早晨9点,就这样多年如一日,避开了纷扰的琐事,安静地沉醉于创作。

素坯勾勒,薄施淡染,花鸟山水、惟妙惟肖……画笔一拿就是30多年,凭借一双巧手,和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让黄小玲作品渗透出特有的气质。

“我崇尚‘薄施淡彩’的风格。‘薄施’是指审美手法,‘淡彩’是指审美效果,两者既独立,又相互依存。”黄小玲告诉记者,“薄施”是分水装饰中的一种技法,薄中有深浅,薄中有层次,“施”即通过精心“施工”,不留笔痕水渍。

“在我们行业里,工匠精神就是踏踏实实地在工作室里画,画一辈子,就为了把一个字写好、把一幅画画好,‘一年学不会,十年离不开’,不想别的,工匠精神都在骨子里。”黄小玲说。

在她的记忆里,老一辈手艺人对画工的要求精益求精。“一个叶片,一个花瓣,画几十遍,师父看一眼,不行就抹掉重新画,非常严厉,瓷出窑了,师父看一眼,发现勾得好,高兴得就跟获了奖一样。”

2014年,黄小玲的恩师病危入院,弥留之际,家人跟他说“咱们回家”,老人躺在床上没有反应,家人又说“我们回工作室看看吧”,老人马上点点头。

“我师父的精神支撑力,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薪火相传,鼓舞了我们一代代人坚持做陶瓷。”黄小玲说。

一名代表的担当

如今,作为醴陵陶瓷界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黄小玲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她提出了《关于传承陶瓷文化、发展陶瓷产业的建议》《关于尽快建立“中国陶瓷馆”的建议》等30多条建议,积极为醴陵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湖湘文化的发展发声、建言。

近年来,醴陵围绕陶瓷新材料、日用瓷、电瓷、艺术瓷等产业打造细分产业链,产品包括日用瓷、工业瓷、艺术瓷三大类4000多个品种,并培育泥料供应研发、装备制造、包装设计等上下游产业。黄小玲介绍:“目前,醴陵陶瓷产品畅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瓷占世界市场的30%左右,日用瓷占世界市场的14%左右。”

“虽然发展趋势向好,但醴陵陶瓷仍面临传统陶瓷产业占比高,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未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物流、能源、配件价格持续上涨,产业供应链脆弱;产业品牌影响力不高等发展瓶颈。”黄小玲说。

“醴陵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国内是与景德镇比肩的陶瓷主产区。”如何更好激发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魅力与活力?今年全国两会,黄小玲带来了“支持醴陵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支持醴陵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陶瓷)集群”等建议,希望国家相关部委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并加大陶瓷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传承创新陶瓷文化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今后,我将继续聚焦醴陵陶瓷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希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坚定文化自信和产业自信。”黄小玲表示。

(湖南日报北京3月7日电)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