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16日讯(通讯员 杨伟奇 曾慧 记者 杨玉菡)“小小鲤鱼跳龙门,下水游到上水中,闯过千张拦路网,绕过百座扳鱼罾。”3月15日,南县乌嘴乡罗文村万亩油菜花海中,一场渔鼓表演正在上演,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拍手称赞。这是南县挖掘抢救长江渔文化资源的一个缩影。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宋代已出现,是一种流行于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汉族传统乐器,常用于戏曲表演。艺人以不同手法敲击渔鼓筒筒身,引起乐音和节奏变化,配合说唱,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唱词内容多反映渔民生产生活,是长江渔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罗文村,当天除了渔鼓表演,还有蚌壳戏登场。舞台上,蚌壳精衣着艳丽,身姿曼妙,背着两张能开合的大蚌壳;渔夫身挎背篓,脚穿草鞋。表演过程中,演员相互配合,撒网、拉网、摸蚌、踩水,动作惟妙惟肖,配以旁白、快板、歌舞,形象生动讲述了蚌壳姑娘爱上年轻渔夫并大胆示爱的故事。蚌壳戏反映了湖区渔民的传统捕捞方式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也表达了渔民女子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
目前,南县正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长江渔文化资源普查活动,普查范围包括物质类与非物质类渔文化,以及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经济和景观价值的传统和现代养殖系统。普查人员邱军向记者介绍,普查长江渔文化资源,是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凝聚文化共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情感共鸣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