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故里筑起数学学术高地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畅 通讯员 张俐明

40多年前,一颗颗数学的种子,播撒在湘潭大学校园。当时,这里还是“荒山一片、楼无一栋、房无一间”,被外界称为“黄土高坡”。

时间的齿轮悄然运转,给了在这片黄土地上接续奋斗的耕耘者最深远悠长的“回响”:数学学科跻身“双一流”,培养出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1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一大批数学及相关领域杰出人才,成为享誉中外“计算湘军”的重要力量……

暮春时节,记者来到这里,校园里一排排高大的香樟亭亭如盖,有的枝丫上探出俏皮的嫩芽。所行之处,尽是青翠烂漫、芳香沁人。

那  山

翻越座座“高山”,立起数学学术高峰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湘潭大学复校。陈仲沪、郭青峰、杨向群、傅凯新、陈传淼、李寿佛、朱启定、阮国桢等热血青年响应中央号召,怀着满腔热忱千里迢迢来到湘大,组建数学学科。

此时的湘大,没有电灯、自来水,没有图书馆、教室,没有教师宿舍。老师分散住在附近农民家里,蚊子又多又大,晚上备课,就把腿放在盛半桶水的水桶里。除了教书育人,课余时间还要开垦荒地、种树、铺球场。

“报到时,从湘潭火车站坐大巴到湘大后,一下车就踩到黄泥巴里。第一次远离农村老家,我特意穿的一双新‘解放鞋’,马上变成了‘泥巴鞋’。”回忆起刚入学时的情景,中科院院士、湘大77级校友袁亚湘仍印象深刻。

“每逢雨天,道路泥泞,井水变黄,食堂用井水做饭,白米饭都成了黄泥巴饭。”中科院院士、湘大81级校友周向宇至今还清楚记得校园高音喇叭播唱的歌曲,“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

尽管办学条件艰苦,却丝毫不影响老师为学生演绎优雅的傅氏声波、灵巧的复变函数。当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牢记毛主席嘱托,把湘潭大学办好。

“建在‘黄土高坡’上的学校,怕会剃个光头。”1980年,湖南省举行理科数学分析竞赛,湘大学生参赛,有人如是说。不曾想,湘大数学却“一战成名”,袁亚湘和许进超夺得一等奖,邹恒辉和罗承杰获二等奖,杨新建获三等奖,比赛成绩名列全省榜首!

“湘大数学学科尽管比较年轻,但起点高。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等3个硕士点获批,这在当时是全省独有的,在全国也是相当不错的。”湘潭大学党委书记、数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云清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一辈的接力棒传到第二代数学人,形成以黄云清、舒适、陈艳萍、高协平、肖爱国、喻祖国等为代表的计算数学及应用数学团队,以王健、曹佑安、刘建州、肖跃龙、周勇、张汉君等为代表的基础数学团队。薪火传承,以省杰青、省芙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的一大批第三代湘大数学人崭露头角,显示了学科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然而,早些年,因与“985”“211”失之交臂,加之学校地处中部非省会城市,资源受限,湘潭大学咬牙经历一段艰苦的厚积薄发期。

“迎难而上!”白手起家、荒山建校的经历,锻造了湘大人艰苦奋斗、越挫越勇的气质,也练就了湘大人如磐石般坚定、如蒲苇般坚韧的性格。他们众志成城、苦干实干,一步一脚印,翻越座座前行路上的“高山”——

他们,扎根本土,建设数学领域重点平台,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全国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等落地开花,为师生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

他们,潜心育人,全面建立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8000余名学生在这里点燃数学之光,袁亚湘、周向宇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他们,心怀家国,服务地方发展与国家战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他们,团结奋进,拧成一股绳,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湖湘创新70年”基础研究致敬对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荣誉,频频加身……

2月14日,春风捎来最美“情书”:湘大数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一座数学学术高峰,巍然伟岸,郁郁葱葱!

那  人

引航数学之路,于薪火相传中立勤勉致知学风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复校初期,622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教师来到湖湘大地,成为湘潭大学的“发家宝贝”。“当初的选拔非常严格,既要政治可靠,又要学术造诣深厚,并且要正值壮年。”黄云清说。

住在农舍,每天走几公里路去给学生上课。课堂设在施工队的工棚里,后“升级”到食堂。课堂外,他们为学生辅导作业,答疑解惑。

国际著名数学家、湘大77级校友许进超说,大学老师入门引领,数学成了他毕生的追求。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李寿佛老师讲的数学分析课。

“常常备课到深夜,在黑板上分几栏,每栏写几行,每行写哪些内容,都要提前计划好,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李寿佛在《荒山建校回忆》一文中写道。

虽退休多年、荣誉等身、桃李满天下,85岁的李寿佛依然保持对学术的“饥饿感”。今年,凝聚他多年心血的《辐射流体动力学若干新的数值方法》一书即将出版。记者捧着30万字的书稿,沉甸甸,仿佛托举着一位耄耋老人的忠诚之心、赤子之心,闪耀着直击灵魂的光芒。

时光挑高了树,也染白了教育者的头。李寿佛的坚守与执着,是湘大数学团队的缩影。他们在言传身教中践行初心使命、引航数学之路,于薪火相传中立艰苦朴素、勤勉致知之学风。

“丹心向阳逐数理,悄然人生孺子牛。湘大数学人追求卓越、默默奉献,一心想的就是如何上好课、做好学问。”湘大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首任院长舒适说。这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湘大攻读硕士的学者,从此一直扎根这里,从助教、讲师,一步步成长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

“数学研究不是今天播种明天就能收获,需要团队几年、十年或是几十年的赓续努力。这种学术氛围的薪火相传,引导我们力戒浮躁与‘短平快’,勇闯‘无人区’,去攻克大问题、深问题、难问题。”湘大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现任院长杨银说。

“过个春节,有的老师甚至大年初二就赶回学校工作。”易年余,湘大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青年教师,也被这种浓郁的学风包裹,“不管是工作日的晚上,还是周末、节假日,都能看到办公室、实验室的灯亮着。”

“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2020级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泽说,前几天,他下午6时吃过晚饭去实验室,经一楼大厅时看到几位同学拿着资料、敲着电脑在讨论数学问题,“晚上11时我离开实验室时,他们仍在那里讨论热烈。”

那  情

立德树人,扎根伟人故里,胸怀家国做学问

1958年,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并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湘潭大学提出殷切期望,希望湘潭大学扎根伟人故里,努力把学校办得更好、更有特色。

地处伟人故里、红色圣地,湘大的红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师生参加“徒步韶山行”活动,从湘大铜像广场出发,历经10多个小时的跋涉,徒步40余公里到达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

“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把使命担当、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师生正确做人做事做学问。”湘大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张普说。

流淌在血液里的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是湘潭大学矢志不渝的使命追求。自建校起,湘大就没有把目光局限于视线所及,而是在特色发展的航线上,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连天线、接地气,向着国家战略的灯塔,拼搏前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跟着陈传淼教授做浏阳株树桥面板堆石坝应力计算的一段经历,让黄云清和舒适等人至今难忘。“当时经费很少且计算机只能算小规模问题,一次模拟需要花费几十个小时,通宵加班是常态,累了就铺张草席睡在机房。”舒适说,“数学是阳春白雪,应用却接地气,不能把学问锁在‘象牙塔’里。”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催生对应用数学研究的巨大需求。“在基础研究上,瞄准国际前沿,追求理论成果的原创性;在应用研究上,积极服务社会,围绕国家和湖南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学科协同交叉,解决一批实际应用问题。”在阐释数学学科定位时,黄云清说。

2020年,湘潭大学作为依托单位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这是湖南数学界的第一个国家级平台。

该中心是组织高水平应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研究、培养数学人才、开展应用交流的重要基地,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技术等领域方向开展研究,推进数学与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对接融通,提升数学解决具体问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年多来,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成绩斐然,承担“智能导航及遥感数据高精度融合的数学方法”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联合院所、企业共建空间智能计算与数据处理研究中心、智能城市与大数据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解决了勘探产业、医疗卫生、人工智能等领域多项关键技术瓶颈。

“胸怀家国做科研,是本分,更是使命。”杨银说,“我们正积极探索基础学科特色发展新模式,组建数学学科牵头、多学科参与的优势特色学科群,瞄准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关键领域的重大需求,不断提升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能力。”

那束光

与时俱进,追求卓越,成为学子心中的灯塔

“湘大4年是我成长最关键的4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湘大就没有我的一切。”袁亚湘说。

“湘大培养了我的一些品质,练就如何能在艰苦环境下成长的本领,这无疑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周向宇说。

能成为学子心中的一束光,是大学、师者的无上荣耀。

3年前,还在读本科的张泽在偶然间听到湘大数学教授的一堂讲座,“讲得深刻又易懂,就像一束光,照进我心里。那时候就暗下决心考研,一定要考到湘大去!”2020年9月,他如愿跨进湘大“三拱门”。

与张泽不同,已在湘大就读本科的茹宇圻寻找到心中的那束光,是在大一上学期末,他通过考试,成为数学类韶峰班的一员。

“不仅学习氛围非常浓厚,老师还实行自由开放式教学。”茹宇圻说,“师生平等交流,课堂上,我们可以随时举手向老师提问,回答问题的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在兴趣班上,大家可以随时走上讲台,向老师讲解自己的研究课题。”

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在大学教育日益大众化的新时期,如何在本科阶段培养各领域出类拔萃的尖端人才,是个新课题。“2014年,我们开设数学类韶峰班,这是专门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和新尝试。”杨银说。

数学类韶峰班是湘潭大学首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通过实施单独招生和动态管理、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双导师制”、“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培养、“协同化”育人等系列举措,促进拔尖学生脱颖而出。

依托韶峰班,湘潭大学去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成为湖南省属高校中首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目前,韶峰班历届89名毕业生中,有79名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多人获丘成桐新世界数学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一等奖、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金奖。

“在这里,我找到了梦想的光。”茹宇圻说。今年6月,他将从湘大毕业,赴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继续深造。

“是学校、是老师,将信仰之光、使命之光照进了我们的生命里,指引我们循着灯塔的方向,不断前进。”采访中,湘大学子们如是说。

在湘大教育者眼里,这群扬帆起航的学子,又何尝不是照亮祖国发展、民族未来的那束光!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