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大潮下 海洋旅游如何乘风破浪?

[来源:中国旅游报]

——2022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大会综述

作者:陶李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世界互联互通的纽带,也是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当前形势下,如何看待海洋旅游在蓝色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推动亚洲海洋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宁波市政府主办的2022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大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大会以“促进亚洲发展、共享海洋经济”为主题,邀请亚洲各国业界专家、学者共同为海洋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旅游“蓝海”已然显现

近年来,随着亚洲各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产业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升,海洋经济合作潜力被深度挖掘。海洋旅游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充满强大的势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公使、一级巡视员郭燕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不断深化,蓝色经济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的建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文化旅游交流年等活动的举办,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海洋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海洋旅游合作领域,我国与岘港、新加坡、巴生港等邮轮港口合作,推出了“一程多站式”精品旅游线路,注重开发生态观光、生态度假、水上运动和生态科普探险等多种形式主题游,促进海洋旅游产业及新业态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在会上分享了斯里兰卡海洋旅游发展情况。他表示,斯里兰卡拥有几千年的海洋文明和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优势。多年来,当地创新打造冲浪旅游目的地、海鲜美食旅游目的地,卓有成效。如今当地12%至15%的国民收入来自旅游业,超过100万人直接或者间接依赖旅游业谋生。

“目前亚洲海洋旅游板块增速很快,对于中国来说这个趋势尤为明显。2019年,中国海洋产业增加值中,滨海旅游业占比达50.6%。因此,要发展海洋经济,就必然要发挥好海洋旅游的‘压舱石’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表示,海洋旅游属于开放型经济形态,具有强大的引人固业功能,有助于带动城镇化聚集,营造科技、港口、航运等产业发展环境,对蓝色经济起到“托底”作用。

目的地建设探索前行

与一般的旅游目的地有所不同,海洋旅游目的地在面向国际、助力双循环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深远的意义。此次会议上,对于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路径与意义,与会嘉宾展开交流。

印度尼西亚旅游和创意经济部副部长安吉拉·塔努苏迪比约表示,作为一个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巨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近年来充分挖掘海洋旅游潜力,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潜水等产业。如今印度尼西亚拥有众多潜水区域,一年四季均可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潜水体验服务,深受广大潜水爱好者喜爱。但目前也面临一些困难,下一步,为应对疫情影响,印度尼西亚将重新调整海洋旅游发展路径,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围绕如何打造富有环南海地区特色的海洋旅游知名品牌,中国南海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王胜认为,海南具有举办万宁国际海钓节、国际冲浪赛、中华龙舟赛等多项海洋节庆活动的丰富经验,目前已经探索形成打造海洋类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发展模式,因此可将相关经验与环南海周边国家进行积极分享,共同优化。将各类活动在环南海国家地区进行机制化、常态化推广,形成环南海地区共同的海洋旅游活动项目品牌,并顺势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的环南海文化环境,共商、共建、共享海洋旅游发展机遇。

此次大会的主办地宁波是江南水乡与海港相结合的滨海城市。目前,宁波正紧紧围绕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迈进。本次活动中,宁波首次发布了“海洋旅游十景”和十种“海洋旅游新业态”,全面展示“海丝古港 微笑宁波”文旅品牌形象。

“海洋天然就有开放融通的特质,而旅游是促进文明共建、经济共融、民心共通的重要纽带。”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表示,下一步,将努力把宁波打造成为游客体验海洋“风行之美”、探寻海洋“文明之源”、领略海洋“强国之盛”的重要目的地。

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

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上保持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奠定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牢固地基。此次会议发起《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宁波倡议》,倡议共享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海洋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海洋旅游共同发展,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依托海洋资源开展的各类旅游活动,内容丰富、前景广阔,但我们也要认识到,20世纪以来,海洋污染逐渐加剧、海洋资源过度开发,非持续性的海洋经济模式正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快速消耗海洋资源。”世界旅游联盟秘书长刘士军认为,如何在促进经济增长、维持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确保海洋资源永续使用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之一。

“有些在滨海地区看起来‘美丽’的景观,实际上却是生态灾害,如赤潮、水母灾害等。为促进海洋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让海洋生态更加纯净。”中国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兼职教授曾江宁认为,无论从“两山”理念出发,还是从海洋生态学系统考量,都应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部分海岛正在消失,珊瑚与鱼货正在变得越来越少,因此建设海洋旅游目的地,共同治理是重中之重。”金准认为,要面向前沿,依托海洋旅游目的地,构建国家海洋文明发展的战略平台、增长模式和发展方式的创新平台、亚洲海洋生活的先导平台、亚洲海洋事务的集成合作平台,共同推动亚洲海洋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