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功能定位:从强调经济功能向突出综合性作用全面升级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张金山 赵丽丽

一、重新审视旅游的本质及性质

多年来,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产业功能,旅游业迈上很高的发展台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业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新的使命和任务呼唤旅游功能的全面回归,因此需要重新审视旅游的本质及性质。

(一)旅游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旅游活动本质上就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前往异地开展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旅游活动以精神享受和精神愉悦为根本目的。1980年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就提出,“在旅游实践中,精神因素比技术和物质因素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旅游发展需要“承认文化属性并尊重各国人民的精神遗产”。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享受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过程。

(二)旅游活动促进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提出,“旅游是人人享有的权利”“旅游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近现代以来的社会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通过开展旅游活动愉悦身心、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变思维。

(三)旅游消费直接调节收入分配。旅游业是典型的消费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的运行本质上是财富的再分配,一般不创造新的财富,这是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区别。发展旅游业、刺激旅游消费本身就是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方式,在初次分配环节就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独特作用,这是一种市场化调节方式,同时具有直接、高效、上门服务的优点。

(四)旅游业是经济和文化业态的集合体。关于文化和旅游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曾提出:“旅游业是带有很强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旅游业是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经济事业,同时又是具有浓厚经济色彩的文化事业。”《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提出:“不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多么现实、重要,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各国作出鼓励发展旅游业之决策的唯一标准。”旅游业很大程度也隶属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文化产品和服务很大程度为游客所购买和享有。人们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伴随的购买活动,实际上是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这一根本目的的派生。

二、新时期旅游功能的全面升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现代化的进程中,旅游业要更加充分地发挥综合性作用。

(一)成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长期以来过度依靠外需和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已不可持续,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而旅游业正是诸多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典型代表之一,我国已经一度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新世纪以来,汽车消费、住房消费和旅游消费并驾齐驱迅猛发展,可以说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三大领域,而汽车和房地产领域的发展逻辑已经发生改变。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理解经济运行,并不是简单的“没有收入何来消费”的逻辑,在各领域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刺激居民消费成为畅通国内市场大循环的主要手段,通过刺激消费,带动就业,进而带来收入。

国内疫情形势总体好转,旅游业逐步恢复发展,随着人均GDP向更高水平跃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及逐渐实现共同富裕,以人员跨区域循环流动的异地消费为基本特征的旅游消费有望成为居民进一步扩大的消费领域,旅游业有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二)成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强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即使面对经济增速不断下降的新常态,从2013年到2019年,国内旅游总花费由26276.1亿元继续高歌猛进增长到57250.9亿元,年均增长13.8%,明显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旅游总花费是人们在旅游这一大众化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消费总额。2019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实际落实的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63926亿元,而2019年国内旅游总花费已经逼近全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总额。步入需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随着旅游活动更大规模的开展,旅游消费对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更重要的是这种调节还是在初次分配环节通过市场化的机制进行的。

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年人均出游频次提高到5.27次和2.78次,旅游活动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旅游消费有着明显的棘轮效应,人们的旅游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虽然受疫情影响居民总体面临收入下降的压力,但是人们外出旅游的渴望和冲动短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收缩。积极推动大众旅游的发展,推动旅游生活的普及化,也正是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精神文化生活的均等化很大程度需要依靠普及旅游生活来实现。在旅游生活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标志的基础上,旅游还将迈上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标志的新台阶。

(三)成为促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和坚实基础,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旅游活动需要依托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源而开展,依托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的过程,就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过程。随着旅游生活的普及化以及将来旅游消费更大规模的增长,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彰显以及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文化产品的经营、文化事业的发展等会对游客的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多的依赖,这将放大文化市场规模,进而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永葆生命力;而游客求新求异的需求特征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四)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参与旅游活动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享有旅游生活是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重要表现。旅游业是美好产业、幸福产业,因此普及旅游生活,让人民群众能够全面和充分地享有旅游生活,在此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将借助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广阔舞台而实现。

(五)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产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担当和责任,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琼海、三亚等地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受到更强的资源环境约束,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愈发不可持续。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对于中西部等生态环境优异但也较为脆弱的地区来说,发展旅游业往往可以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佳结合点。《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指出:“旅游需求的满足绝不能损害旅游区人民的环境以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在推动更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管控游客不文明行为,旅游业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作用会更加突出。

(六)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居民前往农村地区休闲旅游,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方式。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旅游发展对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附加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及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等方面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向来是旅游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旅游活动向来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手段,是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全面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旅游业的作用更加凸显。

(七)成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工作步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指出:“旅游不仅是一个促进相互了解和理解的积极的、永久的因素,而且是实现世界各国人民之间较大程度的尊重和信任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年出入境旅游总人数突破3亿人次,一度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国和第四大入境旅游国,出入境旅游已经成为民间国际交往的主渠道,国际旅游发展对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发挥出重大作用,在将来的外交和对外交流合作领域也有望发挥更广阔的渠道性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中国旅游出版社)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