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秦
2017年暑假,为纪念嘉禾昆曲学员训练班60周年,应湖南省昆剧团罗艳团长之邀,我带领学生专程来郴进行调研。六十年一甲子,对于一个自然人来说,那就是大半辈子。当初那28名十三、四岁的小学员,终身坚守艺术岗位的不过9人而已,且均早已步入古稀之年。生活的旅程如潮起潮落,充满艰辛和遗憾,挂在他们嘴边的老话是“底子薄”、“条件差”,许多往事不堪回首,许多人情渐已淡薄。但一说起“义公祠”、“娃娃班”,每个人都刻骨铭心,如在昨日;一提到“萧剑昆”、“匡昇平”,每个人都心存感激,溢于言表。而令老艺人们津津乐道的艺术源头,则是郴州往西60里的古城桂阳。
桂阳地处五岭,襟带湘粤,古称湘南门户,“八宝之地”。据之史料,明代万历年间,昆曲艺术从苏州传入湖湘,几乎同时,本地昆班就应运而生,并融入当地文化,形成浓郁的“湘昆”特色。民间对昆曲及昆曲艺人的认同度很高,认为 “不学昆,成不了大佬”,因而弹腔班社的青年演员出科之后往往弃弹习昆。正因如此,清末民初,当昆曲艺术的大本营苏州只剩大章、大雅、全福、鸿福等四大老班苦苦支撑之时,桂阳一地居然还活跃着(前)文秀班、(后)文秀班、福昆文秀班、老昆文秀班、合昆文秀班、正昆文秀班、(前)新昆文秀班、胜昆文秀班、盖昆文秀班、吉昆文秀班、(后)新昆文秀班、昆美园、昆文明、昆世园、新昆世园、昆舞台等十六个昆班,光桂阳县城里就有13座戏台。民国九年(1920),桂阳成立了培养昆曲演员的“昇”字科班,比苏州昆剧传习所的成立还早一年。这堪称昆曲史上的重要篇章,可遗憾的是,曲学界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并不多。
去年4月,桂阳昆曲研习社挂牌成立,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领导以及县文旅系统代表、湖南省昆剧团演员、长沙市曲友等60多人到场祝贺并举行演唱活动。应朱卫东社长邀请,我有幸参与盛典,为全体与会人员作题为“昆腔音乐与度曲”的讲座,然后在卫东社长引领下,先后考察了“昇”字科班遗址,瞻仰了“昇”字科班大先生谢金玉(1863-1944)的故居,拜会了萧剑昆(1885-1961)、匡昇平(1911-1996)二老的后人,还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金村魏氏宗祠古戏楼。在昏暗的手机灯光下,摩挲辨识着戏楼后台板壁上隐约重叠的前人往迹:“光绪三年四月廿七日清河班”、“光绪四年六月初一日文秀班”、“光绪六年正月卅一日薗(园)里初学班”、“光绪十年□□□新文秀班”、“庚申(民国九年)初学神御庆贺”……以及《卸甲》《活捉》《盗鸡》《一捧雪》《五台出家》《醉打山门》《卖马当锏》等昆腔戏目,尤其是“到此亦乐也”、“后会有期”等留言。我脑海里涌现出这样的景象:一队队桂阳子弟,衣衫褴褛,行色匆忙,奔走演出在乡祠草台之间。丝竹锣鼓,昆乱杂出,引来观众阵阵喝彩声……。队伍之中活动着后来“昇”字科班的教师谢金玉、侯文保、李向猷、李向阳、刘明亮、唐若生、马日苟、匡荣瑞的身影,他们身后便是“昇”字科班学员匡昇平、彭昇兰、李昇豪以及萧剑昆、萧云峰等,再后更有嘉禾昆曲学员训练班的学员雷子文、唐湘音、郭镜蓉、梁淑玲、彭云发、李忠良、李元生、雷纯门、肖寿康等,以及他们的接棒人张富光、罗艳、傅艺萍、雷玲……等。从桂阳到嘉禾,再到郴州,一代又一代湘昆人用生命和信念高擎赤帜,前赴后继,不懈传承,真是感天动地,可歌可泣!
致敬卫东社长,为保护传承桂阳昆曲废寝忘食,大声疾呼。5年来,以一人之力,深入进行田野调查,走访老艺人后裔,斥资收集采买有关文献和实物,编撰了这本名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图册,意在全面展示桂阳昆曲的遗产价值,从而引起政府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推动桂阳昆曲的保护传承。我有幸先睹为快。一编在手,图文并茂,不仅闻所未闻,对湘昆的历史有了更直观更真实的了解,而且真切感受到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湘昆人的历史使命和文化担当。凭藉这样的历史使命和文化担当,湘昆艺术不仅能够历劫不坏,浴火重生,而且必将世代传承,续写辉煌。
是为序。2022年立秋后数日吴门周秦谨撰。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