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促民宿健康成长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叶华明

近期,《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GB/T41648-2022)国家标准发布。作为我国旅游领域即将实施的又一国家标准,这是旅游住宿业的一件大事,将推进民宿经济、乡村旅游、休闲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带动周边城乡融合交流,推动涉农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谱写民宿业新的华章。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国家标准由文化和旅游部提出,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单位共同起草。该标准分为3个板块11个章节,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普适性。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市场消费、客源结构、民宿现状及运营能力的差异,最大限度把存量民宿纳入国家标准覆盖和管理范畴。必备部分是兜底性的制度设计,对旅游民宿的安全、卫生、基本住宿设施设备做出要求,对配套设施、公共空间、餐饮等不做硬性规定,采用选项条款,既体现了民宿业态特性,又赋予了民宿主体自主选择权,有助于民宿形态的多样化与丰富性。

二是系统性。该标准编制经过深思熟虑,立意有高度,设计有深度。等级划分的阶梯式设置是点睛之笔,很有深意。该标准设定丙级为大众型民宿,乙级为品质型民宿,甲级为标杆型民宿。参评乙级旅游民宿要求在设施和设备、经营和管理、社区贡献方面有突出表现。想成为甲级旅游民宿挑战更为艰巨,需更注重模式创新、示范作用、主人特质与主人文化、文创产品、在地文化等方面。

三是开放性。该标准鼓励民宿多元化、包容性发展的内容随处可见,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术语和定义上,在现行法规下把旅游民宿的边界定得尽可能宽泛,留足发展空间。其实,在意见征集时,不少单位提出修改旅游民宿的定义和民宿主人的界定,但编制组坚持认为把闲置资源局限在某个范围,或把民宿主人局限为业主,既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不利于城乡融通、人才下乡、文化交流,不利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四是可操作性。该标准高于行标,又源于行标。从2017年《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7)发布到2019年《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实施再到2021年《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第1号修改单发布,一支懂标准、懂民宿的评定员队伍已经形成,一批学习型、专业型的民宿业主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将成为国家标准宣贯、落地、示范的中坚力量。

综上,该标准立意高远、体系完整、设置科学、易于普及,对全国旅游民宿具有广泛的指导性、针对性和适用性。

在分析该标准特征的基础上,应深入思考、深度挖掘其背后的立意以及实施的重大实践意义。该标准具有时代特征、民宿特色、激励特性。

一是时代特征:民宿的发展价值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该标准编制站位于新时代的大背景,以政治担当回应时代呼唤、以政务实干呼应行业关切,恰逢其时。

该标准字里行间传递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城乡统筹、文旅融合、文化传承、绿色发展等新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民宿经济提质增效更是拳拳之心,力透纸背。比如引导民宿可持续发展从3个方面着眼:一是要求民宿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以环境友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引导民宿创造创新,特别是在流量博弈市场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打造产品和服务特色,在区域市场争做唯一,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拓展发展空间;三是鼓励民宿和社区共生共融,通过经济、文化、人员密切交流,带动城乡融合、地方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旅游民宿十几万家,它们对推动乡村建设、在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地旅游民宿设施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行业管理部门难以规范,影响整体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有关部门把推动民宿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放在定标准、定制度、勤调研、勤服务上,放在提升行业治理能力、促进职能转变和效能提高上。比如,浙江文旅管理部门注重发挥标准的基础性技术支撑作用,持续推进民宿品质、品牌提升工程。浙江不仅颁布了地方标准,强化制度供给、平台创新、要素集聚,还积极探索评审方法、深化评审细则、开展案例与实证研究,组建了一支民宿专业评审队伍。5年来,浙江省共评审等级民宿688家,覆盖所有县市区,一大批高等级民宿成为业界样本。行简政之道、施公平之策,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当是各级文旅管理部门提升民宿治理能力和效能的题中之义。

二是民宿特色:对新兴产业的认知从行业范畴扩展到全社会领域。

民宿是由在地、场景、内容、文化、社交、分享、主人等构筑起的诗意生活,本质上是回归自然的生活化场景,民宿即生活方式。个性、特色、亲民是其重要的特质,而旅游民宿国家标准本身同样具备这样的特点,与民宿非常贴合。

该标准个性化的菜单式设置,除必备要求外,共设置了38项选择内容,要求丙级旅游民宿满足其中任意13个条款、乙级旅游民宿满足24个、甲级旅游民宿满足30个条款,其实质上就是在倡导民宿善用自己的资源禀赋,鼓励民宿根据不同客源对象、消费层次和功能类别做多样经营、多元发展,支持民宿创新,实现一宿一策、一宿一品。这样金字塔结构等级划分办法,兼顾东西南北各地差异。此外,该标准不鼓励过度投资,反对盲目投资,重点引导发展有主人服务、有在地文化、有益于地方协调发展的民宿,引导旅游民宿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激励特性:将民宿治理纳入制度治理的体系之中。

该标准最突出的部分是对于安全、环境、卫生等事关消费者权益的规定。比如,行业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只有2个,该标准增加到8个,单设1个章节,制订了包括污水排放、危化品贮存、食品餐饮安全、公共场所卫生等在内的强制性标准,引导与规范的用意非常明显。

综合分析,该标准在“高标准”上树立导向,如甲级民宿等设定,目的是推进民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打造中国民宿的金字招牌。在“活标准”上设计了许多开放性条款,目的是引领行业快速发展快速迭代,鼓励创新驱动、多元包容性增长。在“严标准”上做文章,如安全准入、动态监管、三年复核、取消等级等规定,更是为了规范秩序、守住底线,确保品质安全、运营管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浙江省休闲学会民宿与客栈专委会主任)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