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何以被誉为诗歌之源

[来源:湖南日报]

——2024湖南·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节纪行

曹辉 廖慧文 陈燚 袁雨晴

2300年前,被流放的屈原一路溯江而上行至溆浦,在这里留下《涉江》《离骚》《九歌》《天问》等千古流传的楚辞名篇,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也成就了溆浦“诗歌之源”的美名。

6月21日,云雾缭绕、淫雨霏霏,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屈原学会专家学者齐聚风景绮丽的溆浦,共庆“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湖南·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节。于山水之间,赏楚辞诗韵,探讨屈原与溆浦的不解之缘;在五溪民俗风情之中,筑旅游文化品牌,促进诗旅融合。

“对屈原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回到诗歌传统本身。”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表示,今天继承屈原的诗歌精神,重要的是在进行语言实践和创造的时候,怎么更好地将屈原的诗歌密码通过解读变成我们诗歌中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推动今天诞生见证时代的伟大作品。

至溆浦,溯源中国诗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拥有高贵的人格、理想和情怀,是中国诗人的典范,他也是楚辞体文学的开创者和主要作者。《楚辞》和《诗经》并列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有学者考证,屈原17年的流放生涯,至少9年在溆浦生活,至今传世的26首诗歌,至少有18首创作于此。在创作中,他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抒发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与对国家的无限忠诚。1922年,梁启超发表《屈原研究》讲演,提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中国历史上表现个性的作品,头一位就是屈原的作品。

屈原是如何抵达溆浦的?怀化市作协副主席舒新宇认为,《涉江》即是屈原写给后人的流放路线图。《涉江》写道,秋冬时节,急急地从“鄂渚”(汉口)出发,车船相间,“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早晨从枉陼(常德)出发,晚上到达辰阳(辰溪)。紧接着就是最终目的地溆浦。

屈原为何常驻溆浦?中国屈原学会党支书、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黄凤显翻阅典籍后提出,从沅水登岸,溆浦比较接近九嶷山,容易去访求舜帝。溆浦是最容易与重华同游,登昆仑、食玉英,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的地方。

至溆浦,是屈原的“幸与不幸”。《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表示,诗歌被认为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抒情诗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抒情”两个字,最早也出现在屈原的诗歌《九章》里:“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屈原因政事心有郁结,所以以诗歌倾诉内心的幽怨和情绪,由此成为抒情诗的始祖。“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在溆浦的深山老林里,屈原哀叹生命的困厄。但这却磨砺了他的心志。他始终坚定不悔,纵然“愁苦而终穷”,依然“不能变心而从俗”“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溆浦是屈原人生的逗号,省略号,也是感叹号和问号。”黄凤显表示,屈原深邃的思想、不懈的追求、伟大的诗篇,与溆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屈原之伟大,离不开家乡秭归的孕育;楚辞之不朽,离不开溆浦的孵化与催化。溆浦,不仅是屈原诗词的灵感之源,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里,他经历了从政治到文学的转变,从痛苦解脱到升华。

活动中,大家一再诵读楚辞骚赋,向这位两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致意。

“屈原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星,更是忠诚与爱国的象征!”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克呼吁,“屈原的精神和作品,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理想和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诗刊》原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原主任叶延滨认为,屈原是第一个以个人署名并且完成了诗人形象的中国诗人;中国知识分子写作、文人写作的高度在屈原那里。但我们对屈原还是不了解,我们知道他在哪出生、在哪里投江,但是屈原爱国怀乡的诗篇的根在哪里,我们并不清楚,这就是本次诗歌节的重要性所在。

李少君说,在新时代做好中国诗歌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有必要追本溯源,探寻诗歌的源头。在溆浦致敬屈原,正是对中国诗歌的一次溯源。

“活着”的屈原

屈原曾长期担任三闾大夫职务,负责主持宗庙祭祀和教育文化等事项。溆浦所在地区民风淳朴豪放,有法祖敬天、崇尚巫风的习俗,为我国巫傩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屈原得以深入民间访察风俗,搜集异事奇闻融入诗词。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吴投文表示,屈原得感于“俗人祭祀歌舞之乐,其词鄙陋”而作《九歌》;得有闲暇漫步,出游赏楚先王之庙公卿祠堂而著《天问》。溆浦山水的诗意之美,溆浦人民的淳朴与包容,成了屈原心理调节剂,屈原才得以在谪居时也能散发浪漫的诗人气质。

“‘楚辞’之为方音文学”(古典文学研究家李嘉言语)。屈原在作品里使用楚国方言,“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地方色彩异常浓厚,其中就包括许多溆浦方言。屈原从溆浦的巫傩唱词里找到了一种不受任何局限,挥洒自如的最佳表现形式。“溆浦离楚国的中心郢都在那个时候是很远的,得以形成文化的独特性。”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溆浦籍著名作家王跃文认为,屈原诗歌里上天入地的艺术表达,与当时所受巫楚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汉语方言大师赵元任和语言学家吴宗济曾调查过溆浦方言。他们惊讶地发现,溆浦的方言在湘语系统中独具一格,保留了很多远古时代的读音,一些在历史演进中早已消失或已成为文言书面语言的单字单词,如今仍是溆浦人的日常生活用语。

“在溆浦,屈原一直活着。”吴投文深情地说,从入溆登岸的犁头咀,到屈原庙、三闾滩等历史遗迹,每一处都见证了他的足迹和气息。“品赏屈赋,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溆浦大地神妙的烟雨雾岚,奔泻着湍急的瀑布涧流,喷射出奇幻的云霓霞彩,回荡着狂野的巫风傩韵。”他表示,来到溆浦,是向中国伟大的诗歌传统致敬,向溆浦这块充溢着诗性诗意的土地致敬。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汤养宗带着一本65年前出版的《离骚今译》来溆浦“朝圣”。汤养宗认为,这是一个需要重新打造和捡起诗人崇高情怀的时代,而溆浦诗会正是为在座的诗人们提供了重新认识诗歌使命的重要机会。“在溆浦,屈原的诗歌语言真正融入大地人民,使诗歌写作开始从士大夫式的陈词滥调转入与大地同心同命的大情怀。这一转变,在当下仍然对诗歌如何使用语言以及为谁写作的问题具有深刻的警醒作用。”

“爱国主义精神往小了说,就是一种集体荣誉感。”“外卖诗人”王计兵说,当自己穿着外卖服工作时,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当穿上了统一的服装,就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个群体。屈原的创作,体现出了诗歌价值观的重要性。“要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发挥好诗词在新时代应有的作用,诗人就要端正诗词价值观。”

李少君表示,当年,“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屈原来到溆浦,面临着人生的选择,最终,他选择坚持理想,高扬精神。如今,我们也正面临特别的挑战,AI来势汹汹,我们要继续倡扬原创力和想象力,创造性地开启中国诗歌探源工程,沿着屈原开创的诗之大道,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诗歌的贡献。

(一审:杨露 二审:刘乐 三审:鲁红)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