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千年,只为今朝

全媒体记者 胡雪怡

霜降时节,昼夜温差增大,有了霜。窑的内外温差达1千多摄氏度,便有了釉下多彩的长沙窑铜官陶瓷。

近日,“江文斌、江上舟父子长沙窑陶瓷艺术精品展”正在湖南省文化馆展出,那一抹“长沙红”惊艳众人。国家级非遗项目——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江文斌说:“当下,是金秋送爽的季节,也是最适宜烧窑的季节。”

他有一个陶瓷中国梦

“长沙窑兴盛于唐代中期,虽历经战火,但烧制技艺保留至今,并依然有创新发展的活力。我愿意用毕生所学和精力推动长沙窑的复兴。”江文斌一边摩挲着陶瓷作品,一边描绘他的陶瓷中国梦。

“你听,这清脆的叮铃声是开片的声音,也是梦想回响的声音”。从媒体转行陶瓷的江文斌,特别爱好书法、绘画艺术。而长沙窑的特点之一就是把书画艺术用于陶瓷装饰,不仅可在瓶身各处书写诗词,还能通过浮雕模具将不同的图案印在器物上。这让江文斌有了进入陶瓷行业的入口,得以将一生热爱转化为一技之长。

后来,江文斌深耕于此,一做就是大半辈子。为了做好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他“登上”千年前沉没的“黑石号”,跋山涉水4万里去往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河南神垕等全国各地的窑口,只为求解长沙窑独树一帜的原因。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江文斌告诉记者:“当我溯源这项技艺的历史,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扎根铜官实践十几年,你就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梦。”

“想把偶然变成必然”

纵观历史,在陶瓷“南青北白”的局面下,“长沙彩”为何出彩?窑变中出现的红釉,让一切有了答案。

自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来,长沙窑以其“釉下彩”装饰的独特性扬名海外。而用红釉装饰瓷器,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黑石号”沉船打捞出水的长沙窑红釉执壶便是证明。

“但是,唐代长沙窑留下来的红釉陶瓷却不多,这受限于古代柴窑的条件,烧出红釉是一种偶然。”江文斌说,他想把这种偶然变成必然。

于是,江文斌查阅书籍、研究论文,与300多位陶瓷匠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大学教授打交道,在持续的理论学习和烧制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泥料的白度、釉料的细度和浓度、烧制的温度,以及窑内的气氛甚至天气都是影响红釉的因素。

2021年,江文斌主理的工作室“艺文小镇黑石号老陶场”被评定为“长沙市第一批传统工艺示范性就业工坊”(长沙窑铜红釉复烧技艺)。近些年,江文斌举办长沙窑铜红釉瓷器展,在校园、社区等地开展相关研学课程,参加各类非遗展示活动,推动陶瓷产品品牌化……

如今,江文斌的儿子江上舟,在大学毕业后也进入了陶瓷行业。“他虽然是‘00后’,但干得可比我好,无论是工艺水平的呈现还是器形的审美,都更受年轻人喜欢。”江文斌表示,将与儿子一起让“长沙红”走向“长红”。

(一审:杨露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