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家”文化——古祠风韵 文脉源长

[来源:湖南日报]

曹 勇 李阿俊 谭 胜 罗 徽

郴州苏仙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古文化历史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其中,作为传统“家”文化的象征——宗祠,承载着历史、人文和民俗等信息,它们已在当代人心中留下联结着老城记忆与乡愁的特殊印记。10月24日,笔者走访苏仙区一座座宗祠,感受“家”文化传承。

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祠堂不仅记录着当地家族的荣耀和家风家训,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如今,一座座布满岁月痕迹的宗祠默默嵌于乡村田野中,是当地人的根和源,也记载了先人数不尽的奋斗,又寄托了其对后人的殷切期望。青砖黛瓦,砖木结构,马头墙,硬山顶,初见欧阳氏宗祠,它古朴厚重的既视感迎面而来。漫步在祠堂之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感受到先人们虔诚的信仰和崇高的追求。

欧阳氏宗祠坐落在苏仙区飞天山镇,始建于1914年,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与其他宗祠不同的是,在欧阳氏宗祠内最醒目的位置,陈设着一块刻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屏风。

飞天山镇飞天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欧阳爱毛说:“我们都可以算是欧阳修的后人!现在我们村里的人也一直崇尚他刻苦勤奋、求学上进的精神,所以就把这篇文章刻在这里教育后人。”

历经了110年的风雨,欧阳氏宗祠保留了追思祖先的精神依托,也成了连结乡邻情谊的重要纽带,这里不仅是公共空间,更是一种文化形态。

在栖凤渡正源村王氏宗祠墙内,有一块特别的“村规民约”石碑。石碑刻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60年的历史。碑文记载了禁止乱采乱挖、乱砍滥伐、劝学、劝人行善积德等内容。

1384年,一户王姓村民从永兴迁居到如今的栖凤渡镇正源村。为了规范村民行为,与周边三县村民和谐相处,崇德尚礼的王姓祖宗在建宗祠的时候,在墙上立下了这块“村规民约”石碑。

修缮活化百年宗祠、讲好家风家训故事、开展农村法治宣传……近年来,苏仙区不断加强对祠堂的保护与活化,在深挖提炼传统祠堂文化的同时,融入党建、乡风文明建设等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融合,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祠堂研学实践,让每一座祠堂都能“活”在当下,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一审:谢振华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