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非遗+”赋能脱贫加速度

2020-11-27 16:07:24 [作者:彭业忠 向 靖] [责编:周培]
字体:【

“体验锦绣湘西·拥抱健康生活”景区宣传湘西州展位。

彭业忠 向 靖

北纬28度的神秘地带,5亿年自然之力的神工滋养,放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奇山异水,应接不暇。瑰丽的自然风光孕育其独特的地域风情,湘楚遗风与民族文化的千年碰撞与融合,造就出神秘而厚重的湘西非遗瑰宝。

3200余项非遗资源中,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6项,省级8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省级93人。尽管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可在2013年前,很多地方还是端着“金饭碗”吃不饱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湘西非遗文化就像供奉在庙里的神龛,浑身落满灰尘。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考察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以后,情况发生了转机,这些沉默了多年的“老古董”逐渐焕发了新的光彩。

湘西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立足生态大州、文化大州的州情,以“生态先行,文化支撑;生态是景,文化是魂”为核心,提出将湘西州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的战略目标,先后出台《武陵人才计划》《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把非遗文化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冲锋”在攻坚战的主场。

有湘西州委州政府的加持赋能,有全州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伴随着全域旅游热的兴起,一时间,外出打工的年轻妇女、年轻大学生、非遗传承人都陆续回到了家乡,依托“非遗+”,加出了脱贫致富的新动能,加出了幸福生活新光景,给湘西这幅优美的画卷增添了走向富裕的底色。

非遗+产业:让“妈妈”安心回家

初冬时节,湘西州花垣县层林尽染,到处都是丰收的场景。

笔者走进花垣县石栏镇七绣坊苗服饰文化公司,只见绣女们认真地飞针走线,一幅幅精致而有创意的苗绣从她们的绣针中徐徐而出。

“这些阿姨、姐妹们以前都在外面工厂流水线上打工,一年到头和家人、孩子们见不到几次面,她们的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公司董事长石佳介绍说。2017年在外地创业有成后,石佳回到家乡石栏镇,在了解到当地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后,便决心要留在家乡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

石佳的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湘西州文旅广电局和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支持下,做了一个叫“让妈妈回家”的公益项目。他们聘请四位非遗传承人作为指导老师,发动乡镇里的留守妇女和外出打工的妇女们来公司基地,进行免费带薪的苗绣技能培训。培训合格之后,公司与她们签订合同并上岗,她们可以自主选择到基地来上班,也可在家承接公司的订单。这样,“妈妈”们在家务农和照顾老人、小孩的同时有了稳定的劳务收入。

古丈农家女非遗扶贫工坊正在进行素绣培训。

近年来,在“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的引领和推动下,湘西州非遗相关企业快速成长,涌现出了“七绣坊”“农家女”“比耳竹编”“承菊织锦”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如“七绣坊”联系指导子腊、排吾等村20多家苗绣服饰个体户发展生产,苗绣产业初具雏形。“农家女”培训了近百名返乡“妈妈”,每名“绣娘”月收入最高可达3000元。龙山县苗儿滩镇依托承菊织锦、秋梅织锦、成凤织锦等工坊、传习所,吸引返乡“妈妈”400多名,产品远销国内外,年产值超过600万元。

非遗扶贫工坊集中接单。

“让妈妈回家”计划使苗绣、织锦、挑花、凿花等非遗产品热起来了,非遗传承人火起来了,回家的妈妈们跟着俏起来了,孩子们的笑声多了起来。计划实施以来,主要生产非遗产品的工坊、基地、传习所等,从47个增加到94个,促使优秀文化遗产资源转变为优质的脱贫致富动力,在生态区内基本实现了非遗项目鲜活传承,文化生态科学保护,传承人群普及受惠的目标。

非遗+文创:让传统成为时尚

帆布包的一角,是苗绣双鱼图案,古朴里透出“年年有余”的吉祥;吊坠、戒指、手镯,点缀着苗绣花纹,五彩斑斓;苗绣湘西牛头斜挎包将民族风格与时尚元素巧妙搭配……这些手艺的主人之前从未想过的创意和制作,从山里的一针一线走向了城市里的时尚卖场。

“非遗不应是静止的,必须融入现代生活,否则就无法接续传承,只有将现代设计、时尚元素与传统非遗文化精髓相结合,使非遗消费年轻化,非遗才能得到新生。”湘西州文旅广电局局长刘世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乘着“国风”、“国潮”消费的东风,湘西州文旅广电局联合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吉首大学、江南大学、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益阳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和研发机构,组织10余期培训班,开展苗绣服饰、湘西竹编、土家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群的选拔和培养。

土家族织锦技艺直播间。

(本版图片均由麻老先提供)

通过集中专业的培训,传统艺人的技术和眼界均得到了提高。非遗工艺很难大量生产,而让年轻消费者慢慢接受并欣赏非遗手工艺,既符合非遗工艺的生产特点,也符合都市消费者的审美。

十八洞非遗扶贫工坊绣娘们边带娃边绣花。

非遗扶贫工坊负责人石美梅悉心指导绣娘。

宋杰慧和宋晓晖就是从湘西苗寨走出来的苗家姑娘。通过系统培训,姐妹俩用手中的设计之笔,以服饰为载体,组织绣娘将传统苗绣与现代化设计的服饰结合在一起,让更多都市年轻人感受到苗绣文化之美。她们设计的双鱼图案,也成为优衣库的苗绣徽章和帆布包装饰。

在抓好培训的同时,通过走出去,为绣娘封闭的大山生活敞开一扇希望之门。先后组织绣娘参加巴黎国际展、纽约时装周、首届上海世界非遗展、北京时装周、北京恭王府非遗展等多次国内外大展,搭建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的桥梁。

2019年5月和12月,“传统与时尚——湘西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当代设计驱动传统文化复兴”2场传承对话活动,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邀请国内知名设计师、行业领军人物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聘请许建树、张义超等9名设计师为“湘西传统工艺推广大使”,并与全球独立设计师联盟达成合作协议,支持湘西非遗产品研发设计。

湘西州文旅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刘世树告诉我们:“我们就是要让更多设计师参与进来,有了创新和创造,就能真正地让湘西绣娘的手艺走向市场、走向都市、走向国际。到那时,我们的绣娘可以背着娃绣着花,养着鸡喂着鸭,也能养活自己养活家。”

非遗+旅游:让远古照进现实

有人说,湘西的美,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现在的湘西,全面激活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带动旅游业发展,让湘西美得更加神秘、美得更有内涵、美得更具特色。

11月14日,“世界鼓舞 鼓舞世界”2020吉首鼓文化节在矮寨大桥奇观旅游区开幕。“神秘鼓”“幸福鼓”“奋进鼓”缓缓展开,国内知名鼓队与湘西苗族鼓舞同台竞技,鼓舞、鼓歌、鼓乐互动,与天地同欢,与自然互敬,共同标记时空坐标,为观众带来一场非遗的视听盛宴。

峒河之畔的吉首市寨阳乡坪朗村,石街木楼,古朴别致。作为文化生态保护试点村,坪朗村2015年成立了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苗鼓、苗歌、苗绣、苗拳等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一种古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里延续。

7月22日,龙山县惹巴拉土家古寨景区开张营运。走过世界最长风雨桥,遇见鳞次栉比青瓦木屋,沉浸于浪漫奔放的摆手舞、茅古斯、打溜子之中……大批“尝鲜”游客仿佛穿越了时光。“惹巴拉”是土家语,意即“美丽的地方”。“想到会火,没想到火成这样!”导游陈细妹感叹道。卖力讲解的她,每月出全勤有3000元工资。

近年来,湘西州全力擦亮“神秘湘西”旅游品牌,充分依托和挖掘非遗资源,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引领,推动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

在非遗阵地建设方面,全州已建立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130多个,基本形成了以湘西州非遗馆为龙头,以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为骨干,以乡、镇、村传习所为基础的“四级”非遗传习基地体系。3A级景区湘西民族文化园内的湘西州非遗馆(博物馆)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已成为湘西非遗保护和传承、传播的综合窗口,成为湘西文化建筑新的地标。依托这些传承基地,不定期开展各类非遗展示、展销、展览、展演、培训、体验活动。

同时,他们充分应用现代高科技、新技术、新装备,精减定位,满足各类消费群体市场需求,挖掘、讲好神秘湘西故事。在凤凰古城有《边城》实景演出,在乾州古城有《巫傩神歌》表演,在山江老家寨有《苗寨故事》讲述。今年7月26日,凤凰古城沱江水域,一场浪漫的水上婚礼秀吸引了众多游客。当天,2020年“翠翠的水上婚礼”活动在凤凰古城沱江举行,旨在通过文旅产品创新助力旅游产业复苏。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老祖宗”的遗产在保护中全面激活,湘西烽火苗疆、土司遗产、酉水画廊、土家源流、民俗村寨,处处风光,步步是景。泸溪挖掘古商镇、楚巫文化,凤凰唱响“天下凤凰”品牌,花垣放大“书里边城”的影响力,永顺打造“土司王城”,吉首正在打造5A级矮寨奇观景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35个、旅游村寨84个,如散落在湘西山水间的颗颗“珍珠”,串成了璀璨夺目的“金项链”。

非遗+市场:让湘西走向世界

任何产业都离不开市场选择,非遗产业也是一样,必须适应市场机制,接受市场的挑战。主动走出去,让湘西人对非遗产品怎样实现市场化,怎样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有了自己的思考——纯手工的温度、价值与文化底蕴所产生的高溢价认知,让非遗产品从“深闺”走进大众消费市场,让非遗传承实现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

2018年5月,石佳穿着自己公司设计的苗绣服饰走上了巴黎国际时装秀的梯台,同台走秀的是著名的圣罗兰公司。9月,她随省领导出访波兰、捷克、比利时,受到国外领导人亲切接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苗绣文化在东欧绽放。现在,“七绣坊”生产的苗绣旗袍、手包、屏风等50多种产品远销法国、英国、韩国、日本、尼泊尔等国家,一年累计发放绣娘工资150余万元。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让以往的销售旺季变成了淡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为应对疫情影响,州委州政府主动应对、积极行动、多措并举,全力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他们开通“非遗+扶贫”网上商城,畅通销售渠道;联合“芒果动听”推出“春暖花开,焕然新声”主题品牌推广活动,茶系列、编织系列、织绣系列纷纷网上亮相;“湘西文旅”抖音号应时启动,以每周3-5期频率上新文旅信息。同时,为鼓励工坊复工复产,湘西州文旅广电局还支持工坊吸纳滞留务工人员,开展技能培训。

“用直播的方式展示非遗作品,能充分展示传统技艺的魅力,吸引消费者‘边看边买’。”湘西十八洞村网红施林娇深有体会地说。疫情期间,非遗产品借助互联网、电商、微商等平台,市场的路子越走越宽。

网红直播带货。

非遗就像散落在城市乡村、田野巷陌的一颗颗耀眼明珠,湘西州委州政府独具慧眼,把这些明珠通过扶贫这条主线串联起来,闪烁着灿烂的光芒,绽放出勃勃的生机。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一个立志要建成“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的新湘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迈开大步,走向更加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