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简牍博物馆,“听”一场千年前的戏曲

2021-01-26 11:30:35 [作者: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摄影记者 郭立亮 通讯员 管震] [责编:王一辰]
字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摄影记者 郭立亮 通讯员 管震

春节将至,热热闹闹过新年,要舞龙舞狮,要跳舞看戏。这些喜庆又快乐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1月25日,“清平乐——黄河流域汉唐宋元乐舞戏曲精品文物展”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开幕。198件汉唐宋元时期乐舞戏曲主题的陶俑、砖雕等文物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戏曲发展史。从那些可爱、美妙、逗趣的人物中,打开快乐的新春吧。

有歌有舞,以演故事

“汉代灰陶说唱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说唱俑”十分相似。“唐三彩马上参军戏俑”展现了唐宋时期流行的戏剧形式:参军戏。由两个参军角色的人演出,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魏晋南北朝歌舞俑”惟妙惟肖,“宋代杂剧砖雕”灵动活泼……

本次展览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简牍博物馆、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共同承办。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李鄂权说,这批珍贵的戏曲文物不仅记录了中国戏曲发展史,也见证了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在音乐、舞蹈方面的交流、融合与碰撞。

南北朝时期,中亚地区各民族舞蹈音乐传入中国,来自天竺、龟兹等地的歌舞风靡北朝。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各国商队往来不绝,中原王朝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为广泛开展“百戏”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东汉著名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了汉代百戏演出的盛况。

“这批文物中的汉代百戏,如跳刀、顶碗、顶橦、走索、穿狭、喷火、幻术、飞车、吞刀、七圣刀等艺术门类,都是从西域或是古罗马经西域传入中原的。”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李宝宗介绍,除了鼓、笛、钟、磬等中国传统庙堂乐器,还展现了从西域传来的箜篌、筚篥、琵琶、拍板、方响、腰鼓等乐器。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丝绸之路的畅通将波斯、大秦等异域文化传入大唐,为中国传统乐舞带来新的灵感。华夏文明兼容并蓄,创造了古代乐舞艺术的高峰。

宋代虽然继承了唐代的宫廷乐舞,但说唱、滑稽戏、词曲等民间兴起的艺术更为百姓喜闻乐见,成为了主流娱乐。在民间,汉族庆祝年节的传统活动“社火”十分热闹。多件宋金时期的砖雕展现了高台、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等丰富的种类。他们被分为“色”或“部”,如蹴鞠色、横笛色,就是现在我们说的蹴鞠队、横笛队。精湛的雕刻技艺,让喜庆的氛围跃然而出。

“在东京汴梁的勾栏瓦舍中,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宋杂剧逐渐形成。北宋灭亡后,宋杂剧为金院本、南戏、元杂剧继承。”本次展览策展人、长沙简牍博物馆馆员万婧说,从此“有歌有舞,以演故事”的中国戏曲艺术从黄河流域传播到全国。

名舞名曲,戏曲明星

“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先人们和我们现在一样,有喜爱的舞蹈和乐曲,有追捧的娱乐明星。”万婧笑道。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最负盛名的舞蹈,相传为唐明皇结合了“天竺乐”“婆罗门曲”亲自编曲的大型舞曲。“唐代彩绘霓裳羽衣舞俑群”颜色依旧鲜亮,舞俑舞姿翩翩,令人遐想。

盛于唐代的《兰陵王入阵曲》起源于北齐,伴有吟唱和简单的戏剧表演,风格悲壮浑厚,属于军队武乐,是中国古代文艺代表性作品之一。

“唐代彩绘胡人伎乐俑群”,则展示了出自中亚的民间舞蹈“胡腾舞”跳跃上腾、舞步健壮的特点,它在唐代流行全国。

杨揔惜、丁都赛、薛子小、凹敛儿,有4块砖雕上的人物少见地拥有姓名。“这个是北宋在都城汴京(今开封)当红的流量明星。”万婧说,在详尽描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东京梦华录》中,作者孟元老记载了他们在宝津楼为宋徽宗搬演杂剧的情景。这组砖雕印证和补充了文献记载及以前发现的戏剧文物,对于进一步研究北宋杂剧的角色扮相和演出形态,提供了可供研究与比较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我们知道,京剧中有生旦净末丑几个行当。在宋代杂剧中,虽然没有规范至此,也有了相对固定的角色及功能。”万婧指着一组北宋高浮雕杂剧砖雕介绍。宋代杂剧每场戏有4至5人,分为末泥色、引戏色、副净色、副末色、装孤色。末泥色相当于暖场的人物,引戏色介绍剧情,副净色和副末色进行诙谐的表演。缺少人物时,由装孤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