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所)长荐宝:秦取江南,此戈为证

2021-09-08 15:17:50 [编辑:唐卓婧]
字体:【

整理|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林媛

名片设计|周子茜

【推荐文物】

“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百件出土文物精品推介

52号选手:“张若”戈(点击投票)

战国

纵10.8、横22.6厘米,重210.9克

1986年出土于张家界市永定区武陵大学(现吉首大学张家界分校)墓地

现藏张家界市博物馆

【推荐理由】

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有带柄兵器,可用于勾、啄、割等。它有横刃前锋,垂直装柄,其内刃用于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在古代,戈和干合称“干戈”,是各种兵器的统称。

1986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三角坪第68号战国墓葬出土了一件青铜戈,戈中长胡,阑上三穿;援稍上扬,援中起脊;内端倾斜,三面开刃,内上有一狭长三角穿,系典型秦戈。

该戈内两面均有铭文,经考释为“廿七年,蜀守箬,西工师乘,丞□,□(工?)□(禺?)(正面),·武·临江.(反面)”。陈松长先生认为,该戈乃秦昭襄王时典型器,属昭襄王世。

春秋开始,楚人进入武陵地区。战国时期,张家界地属楚之黔中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张家界一带属黔中郡慈姑县。

考古资料表明,张家界地区是战国时期楚人主要的活动区域之一。在张家界境域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兵器,几乎全为楚式兵器,秦式兵器极少,目前仅有三件。

据史籍《华阳国志·蜀志》,有“置巴蜀郡,张若任蜀守”“(张)仪与(张)若城成都”“张若因取笮及楚江南地”等记载。秦惠文王二十四年至秦昭襄王三十年,张若任秦国蜀守,任职期间与张仪一同修建了成都城,并曾率兵攻楚。

戈上铭文“蜀守若”即赫赫有名的“张若”,其中的“蜀”字形,是秦兵题铭中“蜀”字的典型写法,“西工师乘”指蜀郡西工室的工师名乘。

内背面的三字 “武·临江”,两者为叠压关系,同一件兵器每换一个置用地就加刻一次是秦戈内背刻铭常见现象

《史记·秦本纪》:“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记载了秦在此次战役中不但攻取了黔中郡,还攻取了巫郡及整个江南地。

“张若戈”的出现,为此次战役的发生以及张若率蜀军参加作战的记载,提供了实物见证。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