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宗,字踏峨,1901年10月24日生于涟源市伏口区石陶乡排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09年,李道宗拜排下龙岳明先生门下读书。次年端午节,龙岳明先生上完课,安排学生做作业后外出,回校时发现李道宗在楼下抱着屋柱打圈圈。龙先生便问:“道宗,你的作业做完了吗?”李道宗回答:“老师,我早做完了。”并把作业递给老师看。龙先生有意测试李道宗的才华,就说:“道宗,我出个对子给你对”,便见景生情出了上联:“手攀屋柱团团转。”李道宗思索中正好看到梯子,随即对出下联:“脚踏楼梯步步高。”龙先生又说:“道宗,再对一个好吗?”李道宗点点头。这时,在楼上的学生听到先生回来了,都往楼下跑。龙先生出上联:“三跳跳下地”,李道宗迅速对道:“一飞飞上天。”龙先生惊喜不已。
1914年,李道宗考入安化县立培英堂新学。有一次,校长龙仕仪讲到鸦片战争时,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一些同学回答,是由于林则徐烧了英国人的鸦片而引起的。李道宗站起来说:“不对,是清王朝腐败无能,英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林则徐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意志,烧了他们的鸦片,英国人进行军事报复,才遭到林则徐的反击。如果清朝政府不革林则徐的职,鸦片战争不会败得那样惨。”龙校长听了,尤为赞赏,期期都免了他的学费。
1916年,李道宗在培英堂毕业后,因家境贫寒,辍学一年后又读了一年私塾,之后,李道宗亲自去亲戚家借了八吊钱,只身赴长沙报考。1920年,李道宗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在一师,他非常刻苦,期期成绩优异,受到学校免费的优待。所以,李道宗“八吊铜钱读完一师”的故事,在家乡传为美谈。
在长沙这块革命策源地,李道宗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与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省会的学生运动,结识了毛泽东、夏明翰等许多革命青年。
1924年上半年,李道宗在一师毕业后,回到涟源市桥头河镇观澜书院任教,他主张废旧学、兴新学,改革教育,向学生灌输新思想。他的主张得到校长邱希尼的赏识。
1926年2月,正值国共合作,大革命处于高潮时期。李道宗接到长沙一位朋友的来信说:“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招生,李道宗觉得这是增长自己革命才能,投身革命大干一番事业的极好机会。便向校长邱希尼借了 10元银洋,奔赴羊城投考。
政治讲习班是国民党中央为了培养军事、政治干部,加强北伐军中的政治工作而举办的。政治讲习班以谭延闽、程潜、林伯渠、陈嘉佑、鲁涤平、毛泽东、李富春为理事。李富春任主任,毛泽东代理过主任。讲习班学员共416人,其中湖南籍的有384人。李道宗担任会议记录员,记录了毛泽东2篇重要讲演和林伯渠、肖楚女、沈雁冰、高语罕、谭延闽、鲁涤平等人的讲演共17篇,计35000余字,为党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在政治讲习班,李道宗还担任学生会干事。他思想活跃,组织能力很强,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经常组织同学们参加重大的政治纪念活动。在政治讲习班学习期间,李道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李道宗以优异成绩在政治讲习班结业。同年秋,随北伐军入湘,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第4师政治部主任。
1928年3月,李道宗所在的4师进驻临澧,师长王捷俊派李道宗接任县长。李道宗暗中保护共产党员和农运骨干,积极支持临澧地下党的斗争,还接济了湘西特委书记彭公达、陈协萍等地下党员一些活动经费。
早在马日事变后,县挨户团副主任赵伯履就网罗临澧反革命分子县财产保管处处长蒋英儒、县教育局长邵国恩、两级小学校长黄陶吾、两级女校校长陈炳勋,大肆搜捕党团和农协骨干,人民称之为“五害”。以赵伯履为首的一伙反动鹰犬,对李道宗又恨又怕,朝思暮想把李道宗搞掉。但又苦于李道宗有枪杆子作后盾,不敢贸然下手,想等待时机策动一次民变,趁机搞掉李道宗,好由他取而代之。
为了从根本上铲除临澧的反动势力,李道宗和地下党组织商议,决定铲除“五害”。5月7日上午,临澧县城的沙洲上,国耻纪念大会戒备森严。主席台上坐有县长李道宗,挨户团副主任赵伯履等人。台上有4师的一班武装警卫侍立两旁。台下排列着横队,第一排是4师的部队,均佩带短枪;第二排是挨户团的常备队,身背长枪;大会共3000余人参加。11时,大会开始。4师马副官一声宏亮的口令:“常备队架枪,向前三步走!”常备队不知什么事,刚把枪架好,向前走了两步,4师的士兵就飞快地将常备队的枪缴了。这时赵伯履等人吓得目瞪口呆,被4师卫兵推下台来,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当场击毙在沙洲上。
除掉“五害”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湘鄂西边区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但是,不久叛徒供出了李道宗。李道宗于7月被迫离开临澧。敌人接二连三地向省清乡督办署状告4师师长王捷俊、副师长谢毅伯及李道宗。4师师长王捷俊迫于压力,于8月在湘潭缉获李道宗,解送到长沙。
李道宗在狱中,遭敌人严刑拷打,遍体鳞伤,宁死不屈。临刑前,在给结婚仅一年多的妻子曾淑贞留下遗言中说:“我为革命虽死无憾,党的事业一定胜利。”
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谁不留恋温馨的家庭。生与死,是对每个人最严峻的考验。然而就如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崇高的信仰和理想,烈士虽死,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