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新发现乔木性大叶和灌木性中叶野生茶树群

2021-11-09 11:07:19 [责编:唐卓婧]
字体:【

大、中、小叶并存共生形成“独特种质资源库”  将为我省研发红茶新品种、茶学植物学考古及新物种研究提供资源支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8日讯(通讯员 周小云 周扬)继2004年“澧县发现两大古树群落”后,11月7日,城头山万顺桥野茶与文化研究会项目组,在澧县周小云太青野茶专业合作社的“太青野茶林”文物保护区的混交森林中,新发现乔木性大叶和灌木型中叶野生茶树群组共68株。至此,我省野茶文化发源地已形成大、中、小叶野生茶树并存共生的 “特殊种质资源库”。

地处武陵山余脉北纬30度左右的澧县甘溪滩镇太青山脉南支系的大、小桐山,自古以来漫山遍野布满野生茶树。2004年,澧县湘澧茶堂小叶野茶研究所的农艺师们,在市、县林业部门的配合下,将在万顺(年、寿)桥周边大、小桐山普查发现的小叶野生茶树群和特大枸骨古树群优异单株,用生长锥取样送检至湖南省林科院测试鉴定称:这样大的枸骨树和小叶野生茶树及其所形成的群落,在我省及我国南方地区罕见,具有重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价值,应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进行保护与利用。

2012年前后,该所农艺师承担省科技厅和省社科联科研项目,相继取得相关研究成果。2018年以来,澧县周小云太青野茶专业合作社以城头山万顺桥野茶与文化研究会为项目研究单位,承担市、县政府野茶与文化研究项目,重点对中日联合考古成果——《澧县城头山》中“未定名植物叶、植物籽(果)实施跨学科研究,并取“太青野茶林”中野生茶树叶和籽(果)送检省林科院认定:“……该鲜叶样品和野茶籽(果)样品与中日合作澧阳平原环境考古成果《澧县城头山》中未认定植物其叶片形态、野茶籽(果)形态一致。可以佐证澧县城头山万顺桥先民利用野茶和起源野茶文化的历史。”

此次新发现的乔木性大叶野生茶树共29株,且多数单株属历代茶农为便于采摘而砍伐过的续发近期株,一般株高为6至10米,胸径0.2米左右,株均年轮在80以上优异单株高13.68米,干径0.23米,主干7.9米,树冠美观成型,树幅3.85米,树姿半张开,分枝较密;叶大偏长椭圆形且叶质厚软,叶色深绿,茸毛较少,芽叶绿色,叶脉13对,叶齿较密;花径4.2厘米,花瓣8片,柱头3裂。灌木型中叶野生茶树共39株,一般树高3.2-4.8米,树姿较直立,分枝较密,分枝部位2米左右,批张成自然圆形,树幅8.9-11.8米;叶呈椭圆形且叶质厚软,叶脉12-14对,叶齿19-33对且呈齿牙形和锯齿形,叶长10厘米左右,叶宽5厘米左右,叶色翠绿,芽叶淡绿,茸毛少;花径4厘米左右,花瓣7-8片,柱头3裂。两种树型根系发达,主根粗壮垂直至土壤深层2.5米以上,一、二级侧根呈螺旋状排列,与主根和发达的吸收根形成庞大的根系吸收系统;具有生命周期长、光合速率高、呼吸强度大、营养功能强、水分机理协调和合理休眠耐寒等生理特征,犹以优异红茶单株群掘为新宠。今年五月曾采制的“‘新小大方’牌元贡一号常德红茶”,荣获“2021‘黄山杯’首届全国传统名茶产品质量推选金奖”。

澧县“太青野茶林”古木参天,沟壑纵横,云缭雾绕,植被丰富,紫页岩分化发育而成的酸性土壤,非常适应茶树生长。大、中、小叶野生茶树群的发现与发掘,将为我省研发红茶专用新品种、茶学与植物学考古以及新物种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种质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