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求分数,不害怕考试!看湘乡这所小学如何做到

2022-02-23 09:30:51 [责编:唐卓婧]
字体:【

杨斯涵 刘镇东 黄 京  石湘英

在湘乡市东山办事处城东村起风路,有一所充满“阳光”的学校,校园内四季常青、鸟语花香,还辟有便河,绿化地,栽种着花草与名贵树木,这便是湘乡市育才小学。在这个学校,“新教育”正在践行,老师和学生不追求分数,重视教给学生终身有用的东西,不惧怕考试,都找到真正的自己……

走进校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八个大字便映入眼帘,“当一个人养成了好习惯,其行为就会具有自觉性,无论是学习、做人、做事,还是社会交际,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就。”在该校校长文娟看来,儿童时期是养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这时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如果能养成好习惯,就能在这张白纸上慢慢展现美妙的图画。

2013年2月,经湘乡市教育局批准,湘乡市育才小学成立。“教会学生做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我创办这所学校的初衷。”该校创办者告诉笔者,八年来,学校坚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为师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的基本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与体魄,良好的行为、生活与学习习惯以及高水准的综合素质。

创建“书香校园”

让孩子爱上阅读

“今天我要讲的故事是……”2月21日,该校四(1)班学生肖昶在台上绘声绘色地演读故事,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肖昶说,课前三分钟锻炼了自己的勇气和表达能力,还能把自己喜欢的故事分享给大家,看见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有成就感。在学校,每堂课前都会有学生站在讲台上为同学们讲述3分钟,据悉,这种课堂习惯从建校之初便开始了。

文娟告诉笔者,口才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学校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孩子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文娟看来,愿意讲话、敢于讲话、敢于表达思想、能清晰地表达思想,是孩子们强烈的自信心的表现。而自信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没有自信心,就难有真正的竞争力。表面上看来是“说”,其实“说”的背后是思想。“要让孩子们‘说’得精彩,还得靠阅读。”文娟告诉笔者,阅读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

其实,为了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师生共写随笔”成了该校的一大特色。“学校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坚持每天写一篇随笔,有的是读书感悟,有的是上课经验。”在该校督学副校长刘力平看来,随笔不仅可以提升老师专业素养,每个学期期末,教师通过整理自己的随笔能够总结教学经验,找到自己的不足。“老师是孩子的榜样,只有教师和孩子一起成长,教育才是有价值的。师生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刘力平表示。

打造“完美教室”

让孩子阳光成长

走进班级,笔者发现,54个班级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班名,“我们班叫‘新苗班’,一共有46个人,老师希望我们像小树苗一样,不怕风吹雨淋,茁壮成长!”四(7)班学生谢平(化名)告诉笔者,班徽是他和老师同学一起设计的,“圆环象征班级团结的力量,底色为绿色,代表希望,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团队。”他还说,班级的班训是“收获来自耕耘,团结凝聚力量”,目标则是“做最好的自己,创优秀的班级”。

“特色班名都是老师按照自身的教育理念思考出来的。”刘力平告诉记者,这就是“新教育实验”中的“完美教室”。刘力平说,一般学校的教室分成一班二班三班,而“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每个教室都有另一个美丽的名字,如“向日葵班”“新苗班”……名字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决定;此外,每个班级都有自己一整套班级文化体系,班徽、班风、班训等,刘力平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班名叫做‘向日葵班’,老师不仅想让学生像向日葵一样阳光,还希望大家像向日葵籽一样团结,跟着老师一起进步。”

为了打造“完美教室”,笔者发现,学校坚持培养孩子们的晨诵、午读、暮省的习惯,并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作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将教室打造成了师生成果展览室,师生共同生活的温馨的家……在这里,教师开发特色课程,师生共同编织生活和建构知识,形成有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书写出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与传统的“晨读”不同,学校晨诵内容从童谣、儿歌、唐诗、宋词,到西方著名诗歌,贯通中西,“我们使用的《新教育晨诵(下册)》包含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的晨诵内容,欲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文娟表示,过去强调的是读的内容,而现在学校强调的是诵读内容与人生命的结合。同时,她认为,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不仅在语文教学中,它存在于所有学科中。

开设“101个社团”

为“双减”做加法

2月21日下午4时,笔者漫步在校园内,一阵阵悠扬的乐器声在耳畔响起。走近教室一看,有些孩子轻吟浅唱,感受着音乐的魅力,享受这紧张学习生活后的美好时光,而在隔壁的教室,孩子们正卖力地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地享受绘画带来的快乐,惬意地徜徉于艺术的殿堂……

“学校就很注重社团活动。”谈及学校的社团,该校教务办公室主任龚献丹有点点小骄傲。她告诉记者,学校一共有101个社团,社团老师都是学校在职教师,他们对学生比较了解,能够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其素质的全面优化及提高,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3)班学生许博雅是一个较腼腆内向的女生,她说,参加兴趣班后,比赛的机会有很多,她参加过古筝等比赛,“最开始的时候,对于参加比赛我是非常紧张的,不过随着参赛次数的增加,我现在没有那么紧张了。同时,这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经验,对我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2021年,国家开始实施‘双减’政策,要求开设三点半课程,而这个事情从我们建校之初就开始实行了。五年前,我们就没有给学生订购教辅资料和练习册,考试前严禁印发复习资料,严禁刷题来提高考试分数。”文娟表示,社团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还让每个孩子树立了自信心,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她看来,“双减”的目标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追求分数,重视教给学生终身有用的东西,不害怕考试”就是好的教育应该有的样子,只有将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互补形成整体,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坚持“每月一事”

让孩子养成习惯

“2022年的第一个月,让我们从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学会吃饭开始吧。”1月4日,学校举行了每月一事“节俭——让我们学会吃饭”启动仪式。现场,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创意环保秀,他们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出不同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六(9)班学生章颖通过主题演讲《节俭,我家的传家宝》呼吁同学们,要时刻牢记节约用电,随手关水等节俭的好习惯。

“学校应该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而‘一生有用的东西’便是‘习惯’,而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靠一两件事就能做到的。”在文娟看来,“每月一事”的习惯养成,所养成的不是零碎的杂乱的习惯,而是以习惯为路径,明确指向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明确指向一个人的人格塑造。通过“每月一事”的融合,让师生的教育生活从被学科割裂变得完整,践行“每月一事”的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的教育生活。

文娟表示,“每月一事”就是希望把内在的难以触摸的“素养”,变成能够外显、可以培养的“习惯”,通过从一件件小事出发,养成孩子们的第二天性,从而形成稳定的价值,塑造良好的人格,创造幸福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