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民办公益图书馆如何才能越走越远

2022-09-14 09:44:21 [责编:唐卓婧]
字体:【

全媒体记者 卓萌 姜鸿丽

通讯员 张佳仪 郭霞

石门县城东郊的易家渡镇高家坪村,有一座7层高的楼房,在平旷的原野、两三层高的村居间格外打眼。

这便是逸迩阁书院,国内已知最大的民办公益图书馆。它不仅占据着周边的物理制高点,更是这片乡野间的一个精神高地。

1 不只是一间图书馆

进入逸迩阁书院,给人第一印象就像一个高规格的农家书屋。一楼阅读区,明亮宽敞,红木书架上摆满书籍,孩子们坐在彩色的沙发椅上阅读;一旁还设有残障人士阅读区、心理咨询室等。

沿着狭窄的楼梯上楼,楼上别有洞天。二、三、四层藏书馆,密密麻麻、分门别类摆放了各类书籍。

二楼的一间屋子,专用于收藏全套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这是逸迩阁书院的“镇馆之宝”,由文津阁四库全书出版总策划、湘籍出版家卢仁龙捐赠,中国民间仅此一套。

楼上,还有传统文化馆,藏有明清时期中医药古籍原本6000多册、中草药标本及中医药器具实物5000多件,以及大量道教、佛教文化图书及器物;红色文化馆,有红色藏品15万余件。

“逸迩阁书院是传统书院与现代书院的结合体。与其说是书屋、图书馆,不如说是一个文博园。”副院长周亮介绍,这里是湖南省内最大的报纸杂志创刊号收藏馆,收藏各种报纸杂志创刊号7000多种;是湖南省民间收藏连环画最多的地方,藏有连环画4万余册;是湖南省最大的方志收藏馆,藏地方志2.2万余册,涵盖国内2000多个县市,族谱、家谱5000多种。经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家和湖南图书馆专家评估,逸迩阁书院是国内已知最大的民办公益图书馆。

藏书馆的一个角落,书院古籍整理师刘伟伟正在扫描一本古书。“我们的团队前年开始对古书进行电子化归档,为书院古籍、文物制作‘身份证’,进一步发挥其价值。”刘伟伟说。2019年,逸迩阁书院被确立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华续道藏》湖南逸迩阁书院工作站,是全国唯一一个民间工作站。

馆藏的不少珍贵读本,为学术研究、文化整理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湖南省孔子学会2020年年会暨“书院文化与传统教育思想”研讨会,在逸迩阁书院召开。湖南省委党校教授杨娜曼考察书院时,发现我国第一部经济学教材,她捧着这本民国时期的教材,直呼“太珍贵了”。

藏读品著,集于一身。除承载藏书楼的藏书功能、图书馆的公众阅读功能、书院的讲学功能之外,逸迩阁书院还设置研究出版基金,对荆楚文化、湖湘文化、洞庭湖文化、善德文化、桃花源文化等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现已出版《螺庵诗集校注》等10种图书。

2 两大家族三代人的心血

“书院不是我一个人的书院,是两个家族三代人的心血。”逸迩阁书院创始人高金平说。

高金平出生于石门县易家渡镇一个农家,从小爱读书,慢慢爱上藏书。在他现有的70多万册藏书中,有1000多册就是小学时收藏的。高金平与妻子易琴青梅竹马、志同道合,两人一起读书、买书,一批又一批书被运回石门老家收藏。

2014年,全民阅读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高金平便召开家庭会议,提出建设一所公益性图书馆,得到两家人的支持。

高金平、易琴两人家庭都是石门最早的万元户,做生意起家,家底殷实。老一辈读书不多,却崇文尚学。

高金平的父亲高德宝临终时在病床上叮嘱他:“父母的全部家产,都支持你的藏书事业。”

逸迩阁书院开工时,易琴的父亲易先富一次性拿出500万元,定制并捐赠全套红木书架。他说:“这是对社会有用的事,我全力支持。”2018年,正值书院建设关键期,易先富因患癌住院,将保险理赔的几十万元拿来支持书院建设。

建书院时,高金平的母亲杨春娥为节省开支,自己担任升降机操作员,省下每月4500元的人工开支。3000多平方米的工地,每天3次浇水养护都由她来完成。侄女易子兰接手易先富的公司后,每当逸迩阁书院遇到资金周转问题,总是慷慨解囊,助书院渡过难关。

2018年9月,一座现代图书馆在石门城郊建成开放,取名逸迩阁。湖南文理学院教授梁颂成任院长。高金平英国留学回来的大儿子高迩夫、小儿子高逸夫,都来到书院工作。

书院落成并未给高金平的藏书事业画上句号。作为一名公职人员,高金平利用周末,逛遍湖南、湖北、贵州等8个省的旧书市场。好几次大年初一,高金平去别人家拜年,只为求得一些珍贵的古籍善本。去年大年初一,高金平前往双峰县拜访一位藏家,因事耽搁,傍晚才拎着礼物大包小包赶到藏家屋里,卖主感动地说:“要什么书我都卖给你。”

建成之初,逸迩阁便有60余万册藏书。到现在,投资已经超过5000万元,共有藏书、藏品超100万册(件)。

3 逸迩阁怎样才能“逸迩德馨”

暑假的一天,常德市旭辉东升小学师生来到逸迩阁书院开展研学活动,在高金平带领下参观书院及藏书仓库。

“书院购买以及社会捐赠的藏书、藏品还在不断增加。由于场地限制,目前还有30万余册图书无法上架,10万余件藏品无法展示,堆放在这个租来的仓库中。我们还需建5至7个分馆才能满足当前的藏书需求。”高金平介绍,为保障服务质量,书院长期聘请20多名工作人员,每年仅员工工资、水电开支、馆舍维护等日常经费就需百万元以上。

有孩子问:为什么您还要坚持办书院呢?高金平坦言:“最初我只是想建立一个家族图书馆,荫泽后辈。后来我发现,历代藏书楼传不过三代。有句话说得好,多建一座图书馆,就少建好几座监狱。我应该让书籍走向社会,福泽一方。”

逸迩阁的取名,高易两家的美好期望。“逸迩”即“一二”,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逸是远,迩是近,希望书院能“远近闻名、逸迩德馨”。

如今,逸迩阁书院已产生较大影响力,更为乡村的文化振兴、淳化乡风文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作为一家民办图书馆,在巨大经济压力下,该如何维持经营,在时间上持续发展,在空间上辐射更远,行千古之用,留千秋之名?逸迩阁书院正在做出一些有益探索。

2019年初,逸迩阁书院从易家渡镇流转1000多亩土地,建设生态蔬菜与水果采摘园等研学旅游基地。开办农家餐馆,为会议接待、研学、文化旅游等提供附加服务,一定程度上填补资金的亏空。

“我们依靠两个家族的支撑和各方的支持,才促成逸迩阁的横空出世。”高金平说,即使如此,仍然面对巨大的运营压力,时常捉襟见肘。相比之下,社会上还有不少民办公益性文化场所,面临着更大的经营压力,陷入困顿。

在逸迩阁书院西北方向不到一小时车程的地方,同样矗立着一座文化的瑰宝——溪上美术馆。它由创办人雷家兄弟费时10余年举全家之力建成,收藏民俗文化藏品5000余件,以较低的门票价格对外展出,维持运营,举步维艰。

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各地民办公益性文化场所如雨后春笋冒出,其中不乏价值较高、前景较好者。逸迩阁这样的民办公益性文化场所如何持续发展?原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表示,逸迩阁书院的建设规模、藏书数量、藏书价值、设施档次、服务功能、管理水平,远远超过大多数县级图书馆。对于这类民办公益图书馆的运营,他提出能否走“民办公助”之路,让民间公益性文化场所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