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敏 张爱东
2022年初,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和河南等大运河沿线六省两市在当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或“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及相关举措;2022年4月,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来自岳城水库的水滚滚向前,京杭大运河实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全线通水;2022年底,《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通过,三地政府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大运河及沿线文化资源,构建跨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体系。
这是2022年大运河文化发展中的大事,也成为下一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中的新起点。
要擦亮大运河这张“金名片”,离不开生态和文化。
大运河的部分河段曾经两岸“散乱污”,污水直接排放到运河里,河水变黑了,成了附近居民眼中的“臭水沟”。随着大运河沿线环境治理的推进,沿河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水质明显改善,大运河重新成为水生生物的乐园。一条沿大运河绿色生态带日益焕发光彩,为各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加分”,成为当地百姓休闲游憩的好去处,大大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化不是化石,也不是标本,而是绵延不绝的生活。流淌千载的大运河,既促进了经济发展,也积淀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千年以来除了发挥防洪排涝、内河航运的重要作用,其沿线的历史与文化更是璀璨夺目。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城市大力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为这些城市增添了文化魅力。
切实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让大运河焕发时代新姿,将为美丽中国画卷添上重要一笔。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笔,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将开启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