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放异彩 游客纷至沓来

2023-06-06 09:53:36 [责编:唐卓婧]
字体:【

作为旅游景区的后起之秀,雪峰山旅游日益火爆,今年1至5月接待游客62.6万人次,同比增长113%,这背后有何奥秘?

全媒体记者 肖军 李夏涛

通讯员 罗艺瑶 夏喜衡

走进雪峰山景区看旅游,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非“热”莫属。

“五一”假期,雪峰山景区内100余家大小酒店、民宿、客栈近万间客房全部住满,一房难求。

“五一”过后,景区又迎来研学热潮,一拨接一拨师生前来领略雪峰山风光之美、民俗之奇。

每当周末,挂着粤、赣、浙、苏等外地牌照的车辆,穿梭于山背花瑶梯田、穿岩山森林公园、雪峰山大花瑶等景区。“今日客满”的民宿招牌提醒随处可见。

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1至5月,雪峰山旅游五大景区接待游客62.6万人次,同比增长113%。

作为旅游景区的后起之秀,雪峰山旅游为什么这么火?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雪峰山旅游之所以火爆,除了本身景致优美外,还在于当地把特色非遗文化当作重要财富精心呵护,植入景区建设,打造整体品牌,实现了非遗文化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将非遗“珍珠”串成链、连成面

素有江南“青藏高原”之称的雪峰山脉,是一座有故事的山。奇山异水,美不胜收;文脉深远,魅力无穷。

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样式”,雪峰山有花瑶挑花、呜哇山歌、辰河高腔、滩头年画、溆浦龙灯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600余项。

“文旅大山,非遗铸魂。”2014年,当地引入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坚持“文化先行”,致力集群发展、串点成线,以非遗打造差异化精品旅游。

非遗保护、传承的前提是摸清家底。在当地文旅部门支持下,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组成专门队伍,深入166个村寨寻访,将统计的非遗资源分为三大类。通过整理分析,对与景区旅游产品契合度高的非遗资源心中有数、运用得心应手。

雪峰崖壁挺拔陡峭,莽莽绿意沿着山脉起伏蜿蜒。6月4日,在晨曦的浸染下,在此起彼伏的呜哇声中,雁鹅界古村“醒”了。村民们摆摊设点,迎来新的一天非遗集市的开市。

溆浦穿岩山景区的雁鹅界古村,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因昔日有大雁栖息而得名。游客沿着游步道品尝非遗特色小吃,把玩非遗文创产品。在贺家小院、文创小院,打铁、弹棉花、榨油、磨豆腐、织染、花瑶挑花等非遗体验让游客兴奋不已。各类非遗戏曲表演,更是让游客如醉如痴。

传统的非遗项目,在雁鹅界非遗集市实现一站式体验。这个昔日的“云端古村”,成了网红打卡地。

“文化是景区品质提升的核心要素。在景区建设之初,我们就考虑到文化元素的植入。”溆浦县委书记郑湘介绍,全县建设了40余处“旅游+非遗+文创”景点,根据区域不同特点,植入不同文化元素,赋予独特灵魂。

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建设花瑶挑花、呜哇山歌、龙灯舞、炭花舞等非遗传习所,虎形山花瑶大剧场、崇木凼“讨僚皈”对歌岗等展演场所,虎形山、山背梯田、阳雀坡非遗工坊、穿岩山、崇木凼非遗村落,及雁鹅界、龙潭镇、虎形山瑶族乡非遗集市等一批非遗载体。

通过将各载体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拓面成体,让古色、绿色、红色的文旅资源交相辉映、互相赋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产品组合,使游客从视觉、听觉、味觉上,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雪峰山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

非遗文化的多样性,注定了其散落在各处,这为非遗价值的转换提出了挑战——很少有游客为了参观一项项非遗,走遍一个个古寨、村落。

对此,雪峰山景区建设非遗载体的同时,推进非遗活动常态化。近3年来共举办了320余场非遗文化节会活动,邀请非遗艺人上万人次。有影响的传统品牌节庆活动,增加了流量,擦亮了品牌。

让非遗文化大众化、分众化

走进溆浦山背花瑶梯田景区花瑶挑花传习所,花瑶挑花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不少游客在这里驻足观看和挑选。

传习所负责人奉寨妹介绍,一套瑶族刺绣婚服,差不多要织造一年,一套动辄上万元,销售确实很难。

“以往花瑶挑花服饰靠的是本地市场,瑶女出嫁,要有套花瑶挑花的婚服。如今,女孩结婚穿婚纱,自然卖不出几件。”奉寨妹说。

守得住传统,跟得上新潮。雪峰山景区大力推进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在旅游景区创建28个“非遗工坊”,对小众化的花瑶挑花手工艺品样式进行差异化改造,创新推出大众化的小件挑花饰品和轻奢单体挂画,推出小背包、小手包、虎头帽、绣腰带等各种非遗工艺品,发掘古老非遗的青春模样,让时尚元素碰撞非遗文化。

“我们还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转变。”奉寨妹介绍,游客由旅游公司联系,公司负责提供挑花服装和场地,一套服装一天租金200元。“以前一件衣服卖一万元,一年也不一定能卖出一件,现在租衣服,每个月租金就能破万。”奉寨妹说。

从卖产品到卖文化,非遗的价值得到彰显。而背后的关键,是从大众营销转变为分众营销,发掘、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好吃好看,不如好玩。”景区负责人说,相关部门的支持能实现非遗的保护,但能赚钱才能让非遗拥有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

面对非遗文化叫好不叫座的种种情形,雪峰山景区不断推陈出新,选择花瑶山歌、溆浦龙灯、茶山号子、目连戏、巫傩戏、三棒鼓等27类与景区旅游产品契合度高的非遗项目进行创新。

“要发展,缺的不是技艺,而是创意。”在怀化雪峰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实控人陈黎明看来,要想守住和传承技艺,更关键的是创新。

根据花瑶婚俗创作出的《花瑶喜宴》,以精彩绝伦的舞台表演,演绎花瑶村寨的爱情故事、奇特婚俗,去年演出128场,场场爆满。今年2月初,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夫妇来到雪峰山大花瑶景区,对花瑶姑娘的精彩表演赞叹不已:“太神奇了!”

把非遗艺人结成队、聚成团

5月27日,素有“云端梯田”之称的溆浦山背花瑶梯田艳阳高照。从海拔300多米一直铺展到1400多米高的层层梯田,犹如面面银镜。随着锣鼓响起,22支插秧队伍挑着秧苗涌向梯田,开始紧张的插秧比赛。

此时,田埂上,一位瑶族汉子领唱起高亢激昂的《呜哇山歌》,田野上传来应对的合唱声。热闹的场面吸引了3000多名游客参观、体验。

领唱的瑶族汉子叫陈治安,为呜哇山歌传承人,来自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草原村。一年一度的雪峰山花瑶梯田插秧节,他都要带领草原村的团队到此表演。

活动之后,记者来到设在他家的“呜哇山歌”展厅。在展厅的一个书柜内,放着数十本获奖证书。陈治安介绍,这些大多是他父亲陈世达的获奖证书。其父是呜哇山歌国家级传承人,前几年去世了,自己的技艺是父亲传授的。

雪峰山区非遗文化根植于民间、传播于乡野,以家传为主的传承方式,导致传承人少、传播面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即便在2015年的全国山歌大赛中夺得中部赛区“山歌王”的称号,呜哇山歌也只有陈世达一家及个别邻居能登台演唱。

“父亲去世后,全县传承人只剩下3个,呜哇山歌传承濒危。”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陈治安挑起大梁,在本村开展培训的同时,推动呜哇山歌进校园,现已带出了一批徒弟。并与大花瑶景区建立了演出合作关系。“这个濒危非遗算是抢救过来了。”陈治安笑逐颜开地说。

只要有传承人在,传统非遗就能复活。

连日来,溆浦县统溪河镇枫香瑶寨景区热闹非凡。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的“00后”传承人送戏进景区活动好戏连台。

《天官赐福》《狮子楼》《滑油山》……一个个经典剧目精彩登场,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他们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录视频。

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郑丽萍介绍,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辰河目连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始建于1951年的溆浦县辰河目连戏剧团,曾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然而,这样辉煌的剧目也遇到了传承危机。由于多种原因,剧团演职人员青黄不接,能上台表演的演员,年纪最小的也53岁了。辰河目连戏举步维艰,后继无人。

“不能让祖辈留下的宝贝,在我们这一代失传。”2016年,溆浦县专门成立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安排非遗专项资金,在县职业中学开设辰河目连戏“非遗班”,定向培养30名“00后”传承人。

《狮子楼》是《水浒传》的经典片段,是辰河目连戏曲目中很精彩的武打戏。武松的扮演者毛彩志,2004年出生。“我每天早上5点多就开始练习,希望通过我们年轻人的努力,传承好非遗戏曲。”毛彩志说。

“如今,这批‘00后’已成为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事业的生力军,当起了主角,挑起了大梁。”辰河目连戏传承人周建斌说,剧团精心编排的原创辰河目连戏经常在各大景区巡演。

溆浦县文旅广体局负责人坦言,近几年,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有效调动了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但非遗传承人有限,非遗相关艺人群体流动性很大,除了极少数高度市场化的非遗产品,多数艺人一般从事与非遗无关的生产经营,往往是在有报酬有空闲时才参与非遗文化活动,给活动组织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对此,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方面用人用工向非遗艺人群体倾斜,招收230多名非遗艺人进入景区上班,与86名非遗艺人建立临时用工关系,让更多非遗艺人向景区集中。另一方面,对不能安排到景区就业的非遗艺人群体,与各县市区文旅部门加强合作,为580名民间非遗艺人建立登记备案,以备不时之需。

花瑶挑花传承人奉寨妹是受益者之一,每月都有固定收入。“现在跟我学挑花的大学生就有20多个。”说这话时,奉寨妹透着自豪。

(一审:龙晓龙 二审:蒋宇 三审: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