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历江山只此楼

2023-11-24 18:29:05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唐卓婧]
字体:【

郭光文

“遍历江山只此楼”是宋代诗人郑民瞻《重修岳阳楼写怀》诗中的首句。句中的“遍”字囊括了天下名楼,“只”字则道出了岳阳楼的举世无双。

岳阳楼之称始于唐朝。唐代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时对城楼进行扩建,并取名为岳阳楼。她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风云变幻中,写满了人间风雨的凝重,饱经了古今岁月的沧桑。风雨的侵蚀、洪水的肆虐和火灾的吞噬、战乱的破坏,它都无一幸免。据史书记载,岳阳楼屡圮屡修竟达32次之多。正如民国诗人李藻芬在《重修岳阳楼赋》中所云:“迄今千载,久镇一方,世变频惊,沧海年深,屡削风霜。”

古代诗词秉笔直书地记下了岳阳楼见证的风霜雪雨,同时也满怀深情地记下了岳阳楼经历的浮沉起落。

岳阳楼真正闻名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楼阁和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后。

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和革新派人物滕子京对山水名胜颇有见地,他认为“天下郡,非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者不为显”,并赞叹“君山、洞庭湖杰杰然为天下特胜”。只可惜原有楼台不甚壮观,不能尽显江山之美。于是便在庆历五年即公元1045年开始重修岳阳楼。

这一举措得到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一年后,楼台落成,巍然耸立,焕然一新。正在陕西邓州戍边的范仲淹应邀为之写下了堪称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

从此,楼以文名,名扬天下。

元、明时期,岳阳楼屡遭水患兵焚,多次倾毁,多次重修。特别是明末清初,中原大地战火连绵,硝烟弥漫,岳阳楼更是灾难横生。明朝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岳州推官陶宗礼重建的岳阳楼,再次因战争遭到破坏,其状惨不忍睹,明朝诗人郭青来“万古波光一叶秋,眼前不见岳阳楼。青枫摇落江城在,白莽依释麋鹿游。天地无情空昼夜,古今有恨任沉浮。月明今夜还闻笛,曾否仙人在上头”的《吊岳阳楼故址》诗,就是当时楼貌和人们心情的真实写照。

岳阳楼在清朝受毁频繁,维修不断,修了毁,毁了修,前后竟达18次之多,其中被战火破坏最为严重的有两次。一次是清康熙十三年即公元1674年,吴三桂部吴应麟占据金鹗山,“筑垒穿壕,自下山绕城北九龙堤,周二十里许,城垣多颓圮。”

吴三桂战乱平息后,“屡加修补,卒难完固。”清朝诗人张垚和周耀祥用“荒烟颓碧认苍茫”和“楼阁精心举劫灰”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凄凉景象。另一次是清朝咸丰中期,清兵与太平天国军在岳阳数次交战,致使岳阳楼破坏甚烈。透过诗人郭崑涛“楼台遗迹留丹火,江汉迥波散翠澜。几处溪山有旧物,哀歌拔剑倚栏看”的诗句,悲愤之情充满字里行间。

进入近代后特别是从辛亥革命起,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军阀割据纷争,山河狼烟四起,给岳阳楼招来了深重祸患。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岳阳沦陷后,岳阳楼则成了日寇屠杀中国人民的场所,楼台上的一石一径浸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山川洒泪,草木含悲,岳阳楼在凄风苦雨中哭泣。杨昌济先生登上岳阳楼,面对满楼萧条,悲从胸来,愤然写下了“大地龙争日,英雄虑变时。苍凉万里感,浩荡百年思。日月自光耀,江山孰主持。登楼一凭眺,此意竟谁知”的诗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伴随悠悠岁月,顶着绵绵风雨,历史的车轮驶进了春光明媚的新中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岳阳楼披上了金色的霞光。特别是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大修,岳阳楼以其前所未有的雄姿展现在世人面前,高楼巍然耸立,景区绿树环绕。檐牙高啄,汲天地之灵光,窗轩洞开,纳宇宙之精华。

今天,我们置身岳阳楼前,倍觉心潮起伏,顿生感慨万千:那美轮美奂的装潢,无不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那雄健遒劲的书法,无不昭示出我国艺术水平的精湛;那大气磅礴的诗文,无不绽放出中国悠久文化的辉煌。

在众多歌咏岳阳楼的诗词中,赞颂清官廉吏情系百姓和关爱民生的分量不小。

滕子京自幼研读经史,博学多才,但仕途坎坷。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被人诬告贬至虢州,庆历四年即1044年又被人诬告贬至岳州。滕子京一生为官清廉,“好施与,及卒无余财”,后来发掘他和妻、妹及小女四座坟墓,内中陪葬品仅有砚一方、玉兔两只、瓷罐两个。

他之所以一贬再贬,缘于他主张改革,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谠论侃侃,屡触权要”和“负大才,为众所嫉”。面对人生厄运,滕子京的过人之处和处世高招就在于他却能面对现实,主宰命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敢作敢为。

在主政岳州三年中,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围绕改善民生办了四件实事,即一是修岳阳楼,加强城市建设;二是架三眼桥,加强城乡交通;三是筑偃虹堤,加强水患防治;四是建文庙祠,加强教育事业。由于其“治为天下第一”,使得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特别是在重修岳阳楼时经费不用省库银,更不敛于民,而取之于“民间有宿债不肯修者,官为督之。”百姓对此称道。

滕子京的清廉品质和爱民事迹,不仅赢得了黎民百姓的交口称赞,而且受到了许多诗人的热情颂扬。宋代诗人郑民瞻表示要“远追张相滕侯迹,幸蹑前规壮胜游。”清朝诗人潘耒当年登上被毁于火灾的岳阳楼故址,在发出“湖烟漭漭笼荒堞,江月亭亭照断碑”的感叹时,仍念念不忘对滕子京的称颂“好语使君重缔构,子京名迹至今垂。”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

每当人们读到这首题为《岳阳楼》的诗时,总是忘不了对其作者、明代爱民清官魏允贞的怀念和赞美。魏允贞历任山西巡抚和兵部右侍郎等职,他为政清廉、一身正气,刚正不阿、不慕权贵。大学士张居正回家奔丧,群吏争先恐后赶去,魏允贞不仅自己不去,而且还责罚劝他去吊唁的仆人。

他奏报皇上,揭露张居正任人唯亲等以权谋私问题。特别是在任山西巡抚期间,他大刀阔斧地裁减冗官冗税,千方百计地减轻百姓负担;铁面无情地打击贪官污吏,不遗余力地推动经济发展。

当魏允贞受到政敌诬告时,山西军民怕他遭遇不测,数千人到京城喊冤,两京御史也连连上奏救援。魏允贞告老还乡后,他工作过的地方百姓纷纷为他树碑立祠,去世之后皇上还追封他谥号“介肃”,成为中国历史上与包拯、海瑞和于成龙齐名的爱民清官。官终工部郎中的明代官员张廷玉在其《明史》中评价魏允贞是“以卓荦宏伟之概,为众望所归。”

正因为如此,后人将其“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诗句雕成楹联,悬挂在岳阳楼的大门两边,成为古今历史上褒扬魏允贞和宣传岳阳楼的绝妙广告。

如今,人们举步门前,就会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读诗的后两句“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这既是对岳阳楼绝无仅有地位的充分肯定,更是对魏允贞忧国爱民精神的热情赞美。魏允贞是一个胸怀天下而又命运多舛的士人,他一辈子从来没有消沉过,始终以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面对人生,所以当他登上岳阳楼,目睹大好河山、千秋胜景时,借酒消除胸中块垒,立志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执着追求做一个超群脱俗的“天下士”。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站在洞庭湖畔,透过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品读岳阳楼,才感到走进了这片文人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处所,进而跨越千年时空,饱览激荡历史的风云雷电。对今人而言,这是莫大的快慰和无上的荣光。

(一审:田镇圆 二审:邓望军 三审:石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