缱绻旖旎:当彩陶纹饰遇见染缬技艺

2024-04-26 11:22:31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唐卓婧]
字体:【

鲜于圣哲

彩陶纹饰,仿佛是远古时期的精灵,在陶器的身躯上舞动,或简约或繁复,透露出古朴而神秘的美。染缬技艺,则是民间技艺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朴素的布料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历经岁月的洗礼,让人为之倾倒。

在古老的时光里,彩陶纹饰与染缬技艺,像是两位静默的舞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翩翩起舞,共同演绎着人类文明的传奇。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冯灿,湖南非遗代表性项目“染缬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用自己的双手,延续着这份古老的技艺,让彩陶纹饰和染缬技艺在布料“湘”遇,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自远古的浪漫

有这么一句话:“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读懂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在神秘而又极具魅力的原始艺术中,彩陶艺术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其简洁流畅的造型、多姿多彩的纹样,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赞美生命、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

彩陶的制作年代在大约距今3000年至5000年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最集中的地区是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彩陶大多是红色陶质的盆、瓶、盘、豆一类盛器,原始艺术家用一种刷笔,蘸了黑色、白色以及红色画在器表上。彩陶纹有两大类,一类是抽象的图案,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昆虫一类的形象。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线条画得规整流畅,图案的组织讲究对称、均衡、变化,疏密得体,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

在甘肃省马家窑一带发现的被称为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上,大都描绘水波纹、旋转纹图案。这些图案匀称、流畅,十分精彩,看上去真有行云流水之感,使人觉得轻松活泼,平和而亲切。面对这些5000多年前的历史遗存,我们很容易想象到历史中讲述的原始氏族社会的情景:男人耕作、狩猎、捕鱼,女人从事家务或采集,一幅和谐的社会景象。稍晚于此的半山类型和马场类型彩陶的纹饰则发生了变化,那些锯齿纹、四大圈纹以及蛙纹等显得大起大落,粗犷狞厉,甚至怪诞神秘。当时原始社会行将解体,社会发生变革,战乱、动荡等不安的情绪也在图案中流露出来。由彩陶纹图案所引发的联想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主观臆想,在历代图案和图画中,都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基调和时代的主要精神。

流淌于指尖的绚丽

“染缬”即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染缬始于秦代,后唐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秦始皇始染缬的记载。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卷十引《二仪实录》也说染缬“秦汉间始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虽然染缬工艺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但目前发现的秦汉时期的染缬品极少。

南北朝时期,染缬已广泛用于服饰。《隋书·食货志》记有:隋炀帝下令制作五色夹缬花罗裙,用以赏赐宫人及百僚母妻。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一件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的夹缬,天蓝色绢地上遍布白色小团花,犹如夜空群星闪烁,说明染缬技艺在隋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唐代民间流行一种“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的装束。染缬除作为妇女的衣裙外,还是家具的装饰品,日本奈良正仓院现藏有唐代的多种染缬屏风。

五代时,染缬沿袭唐代的繁盛继续得到发展。当时民间流行的染缬名目有鹿胎缬、锦缬、茧儿缬、蜀缬、撮缬、浆水缬、檀缬、哲缬、三套缬等。这些名称有些根据花色而来,如鹿胎缬是由黄褐色的加白色斑点的花纹而来。有的则根据产地命名,如蜀缬。有的因印染工艺方法命名,如撮缬是一种绞缬防染印花。

为抑制奢侈,提倡素朴,宋时,政府下令禁止染缬的生产和使用。宋仁宗规定“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元朝时期,由于审美趣味的差异,传统染缬已无法在主流社会中占有位置。

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带动了木版、纸版和绢网印染套色印花技术的发展。以色彩绚丽而著称的明清各类丝绸熟织品在表现精湛的织绣工艺水平的同时,也体现了高超的彩色炼染技艺。正所谓“虽曰人工之巧,亦缘水气之佳。”这一时期闻名遐迩的“凤冠霞帔”大多是手绘精制而成。各类丝绸印花所染色谱多达88种色泽,同时每种色泽还细分为深浅不同的层次,色谱之全,色种之多,表明了这一时期我国传统丝绸手工印染在原料的掌握和染色技术的把握上达到了顶峰。

现代舞台上的起舞

作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装饰手法,彩绘装饰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原始时期陶器艺术所达到的辉煌成就。染缬技艺,作为民间独特的染色工艺,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些传统文化工艺需要传承和保护,人们需要更多的途径去了解染缬技艺以及像彩陶纹饰这样更古老的文化。

长沙市靖港镇水波清冽的芦江边上,长期以来在染缬技艺领域孜孜不倦地耕耘的冯灿,致力于让传统手艺重放光彩。2009年,冯灿远赴贵州,向民族蜡染艺术大师杨成舟学艺。学成之后,她回到长沙,另辟蹊径,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制作了笔记本、书签、杯垫等多达50余个品类、上百款染缬作品,古老与现代碰撞,传统与时尚交融,让人爱不释手。

这次,冯灿更是大胆尝试,将视角对准了染缬技艺和彩陶纹饰的融合。她将彩陶上的这些精美的图案,用染缬技艺给予呈现,传承和发扬着染缬技艺,也用她的方式来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及敬仰。绘图、扎线、染布、拆线、晾晒、清洗……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汗水。在绘制这些作品的时候,她熬了无数个夜晚,蜡刀磨破了手指,还被滚烫的熔蜡烫破了手上的皮肤,但她从未言弃。终于,她将这些彩陶纹饰染缬技艺作品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春日,“缱绻旖旎”彩陶纹染缬技艺作品展在湖南省文化馆展出。冯灿的染缬技艺作品——31幅彩陶纹染缬技艺绘画系列作品、16米长卷《清明上河图》、100余件染缬技艺文创作品一一亮相。“缱绻”,《说文新附》云“缱绻,不相离也。”“旖旎”,引申为形容彩陶纹饰的美轮美奂。展览以“缱绻旖旎”为题,表达了染缬技艺和彩陶纹饰均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关联且不可分割的。

这些染缬技艺彩陶纹饰作品,仿佛是开启远古历史的钥匙,带我们走进那段绚丽的时光。在蓝白相间的幽远、神秘象征符号的联想与品评中,发现彩陶纹饰的绚丽与多姿,重新领悟并充实其文化的内容,感受中华先民的审美与观念,体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展览同一时期,湖南博物院举办了“陇原玫瑰——甘肃彩陶文化展”,展示来自甘肃省的200余件新石器时代彩陶精品。远古的彩陶纹饰和传承的染缬技艺遥相呼应着,给了大众了解传统文化一个生动可感的场景。

(一审:杨露 二审:刘乐 三审:石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