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物和文化遗产28载

2024-07-08 15:56:44 [责编:唐卓婧]
字体:【

——记桃江县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文博馆员张建平

全媒体记者 杨军 通讯员 赵闻滨 苏赛

“这件汉代的青铜虎纽錞于,是一种军乐器,用于行军作战。桃江和安化各出土一件,可以作为早在汉代资水河畔大山之上就有楚人活动的证据。”7月5日,桃江县博物馆(桃花江竹文化博物馆),张建平向游客介绍馆内珍藏的文物。

张建平是桃江县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文博馆员。1996年以来,他跋山涉水,用脚步丈量桃江历史文脉,用韶华活化竹乡馆藏文物。

从“门外汉”变为文物领域专家

张建平并非文物专业毕业,而是学计算机的。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桃江县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原桃江县文物管理所)。他通过自学、参加培训、与同行切磋交流等,全面提升自己,用勤奋与毅力弥补文物领域专业知识的短板。20多年来,他系统研读《文物》《考古学通论》《中国陶瓷史》等专业书籍,记下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张建平在文物鉴定、保管和考古发掘方面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单位骨干,解决了文物库房藏品保管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难题。

张建平主持桃江馆藏库房文物2625件(套)的建账建档工作。对所有库存藏品按质地分类、分库、上架,作出详细标识。将每件藏品存放的具体位置一同登记在总账与分类账上,对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建立电子档案。此项工作被湖南省文物局在全省范围内通报表扬和推广。

“当地人写当地文物,当地人讲当地文物”。在2016年湖南省文物局举办的首届湖南文物价值解读与传播大赛中,张建平对桃江当地文物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进行研究解读,他撰写的解说词《牛剑桥》《刘氏宗祠》《浮邱寺》《荫乐茶亭》4件作品入围,成为我省文博系统入围作品最多的人。

让更多人知晓身边有“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遗产也是一方水土,滋养着一方人民。”张建平在深感自己有幸成为文物“守望人”的同时,思考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他说,文物保护不是简单的看护,而是要在保护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知晓身边的“宝”,从而更加自觉地去保护和传承。

坐落于桃江县城凤凰山北麓的跃龙塔,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为七层八面楼阁式花岗石建筑,继承了明清时期南方地区楼阁式砖塔的建筑特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百年风雨侵蚀,古塔出现花岗石构件严重风化、部分塔檐脱落、花岗石构件错位等安全隐患。张建平带领桃江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实地采集翔实数据,编制跃龙塔保护工程设计方案,消除文物安全隐患,恢复其原有历史面貌和环境特征。

桃江出土的两件羊舞岭窑青白釉莲瓣纹瓷碗,专家鉴定为元代器物。张建平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两件器物的具体风格及其特征与南宋龙泉窑出土的瓷器有异曲同工之处,大量证据佐证这两个瓷碗是南宋时期的。于是,他撰写《桃江馆藏两件南宋羊舞岭窑青白釉莲瓣纹瓷碗及相关问题》一文,在《湖南省博物馆馆刊》刊发,将这两件器物的生产时间向前推进至少240年。他的推论得到省博物馆原馆长、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高至喜的肯定。

张建平说,作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既要做好扎实的学术研究,也要承担起向大众普及文物保护和考古知识的责任,这样才能让公众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带动更多人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多年来,张建平不遗余力地做好文物遗产的宣传报道。在各级新闻媒体发稿200余篇,其中《桃江县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盯牢文物古建筑》刊发在《中国文物报》上。

(一审:蒋宇 二审:邓望军 三审:蒋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