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回忆搬进老粮仓

2024-07-26 18:02:40 [责编:唐卓婧]
字体:【

夏红英将废弃老粮站打造成“洞庭粮仓”博物馆,免费展出老物件

全媒体记者 张佳伟 通讯员 王晓明

“同学们,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67年沙头镇颁发给江桂英奶奶的‘春插战斗中的先进个人’奖状,如今94岁的江奶奶当年可是一位种田能手呢!”

7月21日,益阳市赫山区八字哨镇竹湖村“洞庭粮仓”博物馆,馆长夏红英接连为3批共51名小学生细致讲解博物馆的藏品。

这个建在村里的博物馆去年开放以来,已吸引6万余人次参观,其中大多数是中小学生。

缘起一次回乡邂逅

这座博物馆,是由竹湖村老粮站改造而成。老粮站建于1956年,20世纪90年代初便荒废了。

“当时,周围杂草丛生,很多蚊蝇,也没有屋顶。”2019年中秋节,夏红英回到老家竹湖村,邂逅老粮站。

荒废的老粮站,勾起了夏红英的回忆,小时候,她总是跟在父母后面到粮站交公粮。

“八字哨镇人文景观不多,不如我们把老粮站收拾一下,展出这些年来收藏的老物件,把回忆搬进粮仓?”夏红英与丈夫黄勇一拍即合。

夫妇俩租下占地12.86亩的老粮站,花费200多万元对4个仓库进行修缮。“光清理淤泥、杂物就运了2000多车。”夏红英说。2022年,老粮站修葺一新,虽已改头换面,但不失老韵味。

1979年出生的夏红英,很早就在深圳闯荡。夫妻俩下海经商,喜欢收藏。20年来,收藏2.7万余件老物件。

老物件唤醒时代记忆

2022年底,老粮站布展完毕。“有句谚语,‘湖广熟,天下足’。益阳是洞庭湖边的产粮大市,干脆就取名‘洞庭粮仓’博物馆。”夏红英介绍。就这样,一个以粮食为主题的博物馆呱呱坠地。

走进“洞庭粮仓”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6.8平方米的农耕微景沙盘,还原从选种、播种、插秧、收割、晒粮、运粮、交粮到仓储的“一粒米诞生”的全过程。沙盘两侧,一侧陈列老物件,有粮食统计账册、老票证等1000余件,老粮仓储藏设备、老式脱粒机、风车、水排等30余套,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后农耕照片400余张;另一侧,复原6个粮仓、9个本地民俗生活场景,还陈列有袁隆平下田教学雕塑、忆苦餐场景等。博物馆不大,只占了4个仓库中的一个,但每一件物件背后,都有故事,可以唤醒几代人的时代记忆。

《第一个五年计划统计台账》是镇馆之宝,详实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益阳市(原益阳县)粮食生产情况,“益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印章依旧鲜红。这是夏红英2011年花8000多元,从宁乡煤炭坝镇一位杨姓居民手里收来的。“当时前前后后去了这位居民家10多次,最终忍痛割爱卖给了我们。”夏红英说。

博物馆里“年纪最大”的藏品,是乾隆二年的一份水田买卖合同。清朝时期的买卖合同,馆里一共有8张,均保存完好,这是夏红英2009年从安化一位老农手中购得。

亲自担任讲解员

2023年初,“洞庭粮仓”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夏红英每次都亲自讲解,穿插讲述“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袁隆平的故事”等。

随着博物馆声名远播,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周末和寒暑假,夏红英自感力不从心。她发起志愿者招募,很快就有8人“到岗”。

赫山区第一小学教师夏代明就是其中一名志愿者。每到周末和寒暑假,她便过来进行义务讲解。“夏馆长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既把藏品无偿展出,又宣传粮食安全知识。”夏代明说。

2023年底,夏红英将其他3个仓库分别打造成民俗文化体验区、多媒体研学教室(乡村图书馆)和雕塑体验区,开设农学、雕塑、美术、合唱、指挥等5门课程。“我和几位志愿者负责讲解;雕塑和美术我丈夫比较专业;夏老师是音乐老师出身,负责合唱和指挥。”夏红英说:“不管是参观还是来上课,都是免费的,志愿者也没有报酬。”

夏红英核算了一下费用,一年水电开支大约5万元。她说,会一直坚持下去。

(一审:余画 二审:刘乐 三审:蒋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