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茜
7月29日,长沙县青山铺镇竹编文化陈列馆,一根根粗细不同、颜色各异的竹篾整齐排列。青山竹编第四代传承人袁美娇巧手翻飞,将数根竹篾编连在一起:“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加紧筹备一件大型竹编工艺品。”
青山竹编工艺复杂,分为砍竹、开边、分条、匀篾、盘卷、煮篾、刮篾、染色、编织等13个步骤。“采用生长2至3年的小叶水竹,才能保证竹篾质地柔滑又有韧性。”袁美娇说,竹编产品上有字画等,也有立体竹编工艺品,竹编茶具、酒具、灯饰、装饰及一些小挂饰。“竹原料市场价每公斤最多卖4元,但编成工艺品,可攀升到几百甚至几千元。”
近日,青山竹编荣登第十届中法品牌高峰论坛。“这件作品巧妙融合了中法两国国旗的红、白两色,两色篾条如同两国友谊的纽带。”袁美娇指着一幅半尺见方的“福”字竹编作品介绍,“技术娴熟的编织师傅,每天工作10小时,也需要3至4天才能完成这样一幅作品。”
“做竹编精品,最合适的是慈竹,过去长沙本地没有慈竹。”袁美娇拿起一根儿童手腕粗细的慈竹,“它能被细分为8层以上,竹青部分如漆般光滑,可加工成柔韧细腻的竹丝,是制作高端艺术品的首选。”去年,袁美娇托朋友从四川带回两株慈竹种苗,种在自家门前菜地,培育成活。“竹子生长快,3至5年能产生效益,将来我们的竹编也能用上本地种植的慈竹。”
为了鼓励和引导更多人参与竹编,袁美娇致力将竹编文化陈列馆打造成科普、体验、培训、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学研基地,举办培训班,教授村民和游客竹编技艺。她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能够成为游客“打卡”景点。
让袁美娇欣慰的是,13岁的女儿对竹编也有浓厚兴趣。女儿编织的扇子,色彩搭配很好,令人爱不释手。
“世界就在我的指尖”,这是袁美娇的微信名。“竹编技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竹编。”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