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豪:匠心传承,让千年窑火越烧越旺

2024-08-07 12:02:50 [责编:唐卓婧]
字体:【

全媒体记者 黄欣然 通讯员 夏新予

泥巴用什么配方、装饰用哪种原料、窑炉烧到多高温度,都得一窑又一窑地烧,一遍又一遍地试。寂静的夜里,长沙铜官窑古镇一隅,窑火烧得正旺。不知不觉,天色将明。

“不枉烧到凌晨4点,一切都是值得哒!”7月16日,“90后”手艺人刘嘉豪在朋友圈记录下最新的“实验成果”——一只手工咖啡杯的诞生。即使烧窑这么多年,他依旧热衷探索新技艺,他说这是手艺人始终如一的热忱。

刘嘉豪出生于铜官窑的一个陶艺世家,曾祖父是工艺美术大师刘子振,人称“泥人刘”。刘嘉豪是“泥人刘”第四代传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儿时记忆里,刘嘉豪是在泥堆里长大的。“小时候调皮,经常蹭着拖运陶瓷坯体的马车去上学。”那时的古镇有8个国营大陶瓷厂,当地近万人都是干这门手艺的,窑炉烧得红红火火。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铜官窑陶瓷厂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工厂关门,大家开始各谋出路。

后来,刘嘉豪的父亲刘坤庭到了汕头一家企业做陶瓷,承接海外订单,在千禧年时,月薪就已高达2万。

当看到自己用铜官窑手艺制作的陶瓷品市场广阔、远销海外时,刘坤庭决心重振铜官窑陶瓷。2003年,他回到古镇,开办新世纪铜官第一家初具规模的艺术陶瓷厂,先后培训了40多名学徒,并成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受父亲影响,刘嘉豪从小痴迷陶艺。在潜心钻研过程中,他惊喜于柴窑烧制赋予陶瓷“天然去雕饰”的拙气,使用不同的木柴和技法能让陶瓷呈现出万千形态,但一直苦于古籍中没有关于柴烧技艺科学、详尽的记载。

“柴烧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手艺,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可以感知到它的神秘和传奇。但如何搭建窑炉、如何烧制成形,一直以来都是代代手艺人口口相传。”

2014年,还在读大二的刘嘉豪开始寻访国内一些仍在使用柴烧的窑口,向老师傅讨教“土方子”。

可“艺不外传”的规制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一次,当他得知景德镇一位窑主会柴烧,他立马买了第二天开往景德镇的火车票,提着宵夜找到师傅,连续两个晚上陪他烧窑。如此五六次之后,老师傅被刘嘉豪诚心求教的精神所打动,这才开口传授柴烧技艺。

2015年,刘嘉豪注册了“铜官柴烧”的商标,并自建了湖南第一个现代无烟柴窑。通过柴烧技法的创新,铜官窑从烧制日用陶瓷器具到生产工艺美术品,逐渐迈向高端消费市场。

此后,刘嘉豪和“泥人刘”一同受到广泛关注,光环和荣誉接踵而至。2018年,刘嘉豪获得去清华大学进修的机会,当时的他是带着困惑入学的。“以前我只需沉浸在工艺的世界里,与泥土、陶艺对话,但突然曝光在公众面前,有点不适应。”

在校期间,清华美院的陈岸瑛教授告诉他:“非遗传承人不仅是传承一门手艺,更要担起责任,发扬手艺背后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这番话启发了刘嘉豪,他开始思考一个非遗传承人的使命,重新回溯铜官窑的历史。

“铜官窑陶瓷盛行于唐代,那时的彩瓷上既有‘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东方浪漫,也有胡人乐舞的异域风情。”刘嘉豪说,这表明当时的长沙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正是如此,铜官窑火才会传承千年经久不息。

带着融合、创新的思路,刘嘉豪探索现代生活中陶瓷消费的新场景、新语境。

近年来,“泥人刘”广泛与博物馆、企业、新消费品牌联名,推出酒具、茶具、冰箱贴、扩香器、穿戴甲等伴手礼和工艺文创产品,让陶艺文化走近大众生活。

目前,刘嘉豪正悉心研究铜官窑陶瓷的釉色特点,将其与湖湘历史文化故事结合,推出兼具青春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的下一个十年计划是将‘泥人刘’打造为铜官窑的品牌IP,让铜官窑火越烧越旺。”

(一审:杨露 二审:卢小伟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