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成立丁玲文学研究中心,设立丁玲文学奖等,推动丁玲精神在家乡传播与传承
全媒体记者 黄琼
10月12日,纪念丁玲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文学界、文化界、教育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等齐聚,共同缅怀丁玲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丁玲的故乡常德,秋日清晨薄雾氤氲,穿城江水静静流淌,这座诗意的南方小城与丁玲有着怎样的故事,百年前的常德何以孕育文学巨匠丁玲?丁玲精神又如何照亮这座城市?
受湖湘文化与荆楚文化影响——
“一个饱含生命韧性的丁玲”
1904年,丁玲出生于常德临澧县。
“霸得蛮、敢为先。天不怕、地不怕,只求真理。”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湖南文理学院教授佘丹清说,丁玲的母亲对她的影响颇深。
丁玲的母亲余曼贞颇具民主思想,主张女子自强自立。丈夫去世后,余曼贞入常德女子师范学堂就读,与女革命家向警予是同班同学。她独自抚养孩子长大,从一个旧式女性成长为倾向革命的进步女性。
母亲的勇敢与开明激励着丁玲奋发向上,让她能够自由呐喊。丁玲成为“作家、斗士、伟大女性”,与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
除了丁玲的母亲,影响她的还有那个时代。打开百年前的常德历史画卷,或可找到一些线索。
常德,自古便是“川黔咽喉,云贵门户”。鸦片战争后,常德因“据江汉、岳阳两关之上流”,成为湖南4座开放城市之一。
“鸦片战争后,洋人纷纷在此开商埠。”佘丹清说,交通发达、经济发达,文化就发达。
近代常德,英杰群现,不仅孕育了丁玲,更有翦伯赞、宋教仁、林伯渠等一大批名人志士从常德走出。
“前卫”的母亲启迪了丁玲,诗意的常德滋养了丁玲,湖湘文化深刻影响着丁玲。
佘丹清说,在丁玲身上,既看到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也有荆楚文化的浪漫气质。
湖湘文化内含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湖南人的朴实勤奋、火辣热情、劲直勇悍、倔强霸蛮等,在丁玲身上有最为明显的印记。
她从故乡出发,去长沙、上海、北京,办《红黑》杂志,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处女作《梦珂》一经问世,引起中国文坛震动。《莎菲女士的日记》塑造的具有反叛精神、提倡个性独立的新女性形象,炸响了“五四运动”后期沉寂的文坛。
“丁玲的一生,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二十世纪初一代中国女性由黑暗走向光明、由为个人争自由走向为人民大众求解放的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贺桂梅说,无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中,她都没有被摧垮,丁玲蓬勃的生命力让人惊叹。
“湖湘文化与荆楚文化,塑造了一个饱含生命韧性的丁玲。”佘丹清总结。
深刻影响青年一代——
“一个永不过时的女性精神榜样”
丁玲对常德有着怎样的影响?或许从这座城市的文化推崇、文艺建设与文艺青年身上可找到答案一二。
谈雅丽,便是深受丁玲精神影响的常德女性作家,也是2020年丁玲文学奖从常德和北大荒两地走向全国后,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常德本土作家。
“丁玲,无疑是伟大的女性。”谈起丁玲,谈雅丽毫不吝惜用“中国现当代最伟大的女作家”来形容。
“我曾是一名牧羊女,离开常德去北京当编辑,尝试写诗、写散文,后来又写小说。回到常德,打不倒的丁玲精神赋予了我极大勇气,激励了我的创作。”谈雅丽说,丁玲始终关注女性,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在任何逆境下都要活下去的生命韧性深深影响着她。
在常德城区,建有全市首个以文化名人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公园——丁玲公园,园内中心湖名为冰之湖,旁边设有丁玲纪念馆。
“90后”姑娘郑美林读研期间就开始研究丁玲,一毕业便来到丁玲的家乡工作。她说:“丁玲,一个永不过时的女性精神榜样。”
她与同事们肩负起丁玲精神传播使命,时常走进各大中小学校,传播丁玲“飞蛾扑火,非死不止”的精神。
“丁玲纪念馆是公共文化窗口、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丁玲纪念馆馆长毛雅琴说,自2014年开馆以来,每年有二三十万人来到这里,了解学习丁玲。
常德,以朴实又深情的方式,将丁玲的名字刻入肌体与灵魂。
近年来,常德成立丁玲文学研究中心,设立丁玲文学奖,建设丁玲公园,修复丁玲故居,开设“丁玲讲坛”等,不断推动丁玲精神在家乡的传播与传承。
中国丁玲研究会秘书长章晓红介绍,近些年,在常德开展纪念丁玲诞辰100周年、110周年活动,在全国举行16次丁玲学术研讨会等,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
在临澧县蒋家村,青砖黛瓦的丁玲故居,每年有近万名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了解丁玲壮阔、传奇、革命的一生。
“丁玲研究热”不只在常德,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开始关注丁玲,从《丁玲传》到备受好评的电影《黄金时代》等,为年轻人提供多维度了解丁玲的机会。
常德,文盛千载,这座承载着无数荣耀与苦难的英雄之城,有一个人的名字,始终如星辰般闪耀,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她,便是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