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馨怡 田宇来 刘德明
青山环抱,绿水流翠,百里苗乡,风光旖旎。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一座如梦如幻的小城。这里是苗族聚居地、文学大师沈从文小说《边城》原型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赶秋发源地。
1个5A景区(十八洞村)、2个4A景区(边城茶峒、古苗河百瀑大峡谷),1项世界级非遗、6项国家级非遗、18项省级非遗,31个中国传统古村落……坐拥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资源,花垣县积极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发展全域旅游,创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首倡之地 世界边城”文旅特色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我知道您会来,所以我等。”湘西州委副书记、花垣县委书记廖良辉盛情邀请八方宾客,在“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感悟“山乡巨变、一步千年”的思想伟力,在边城茶峒,邂逅秀美温情的翠翠、纯净质朴的小镇,打卡古苗河、紫霞湖、大小龙洞、尖朵朵瀑布、石栏杆、红石海、老卫城、寒武纪金钉子等,聆听远古奥秘、探寻蚩尤传说。
寻觅沈从文笔下的“世外桃源”
初冬暖阳,漫步清水江畔,吊脚楼古朴雅致,河中游鱼皆可计数。
一只乌篷船缓缓飘过,渡船的是一位老人,船头坐着一个女孩子,白衣黑裤麻花辫,眼眸深邃明亮,笑脸盈盈,怀中抱着一只黄狗,朝岸上轻轻挥手。
这里是沈从文笔下的茶峒小镇,那个女孩便是主人公“翠翠”,船夫是她的“爷爷”。
《边城》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描绘湘西地区的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令无数读者心驰神往。该书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
因为一本书,来到一座城,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边城茶峒,奔赴一场诗意之旅——踏着青石板路,探访书中的官路、白塔、石碾、将军井,寻找翠翠和爷爷的住所,坐一回“拉拉渡”,听渔舟唱晚,品苗家鲤鱼豆腐、湘西腊肉,在沈从文旅居地回望《边城》的创作心路。
“我读过《边城》,一直非常向往,行走在茶峒,就像走进了书中,美食、民俗、人文、美景都令人难忘。”游客张明嘉一家人,专程从北京到此游玩。她的爱人Romain Babilotte是一名法国人:“这几天,我们把景区完整走了一遍,建筑古朴,民风淳朴,我非常喜欢,要带更多的外国朋友一起来感受边城的美。”
这座浸润着文学韵味的小镇,也曾吸引台湾著名歌手邓丽君,为之创作歌曲《你真美》。
江心有一颗“绿宝石”,名为“翠翠岛”。岛上的文学艺术中心,形似一本轻扣在草地上未读完的书,镌刻着多国语言的“边城”二字,以及百名书法家分段书写的《边城》篇章,成了众多文艺爱好者的打卡胜地。
这座岛与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颇有故事。“翠翠岛”由他所命名,高达9米的汉白玉“翠翠”雕像是他在岛上亲自雕塑而成。他还书写了对联,留下一首意趣盎然的诗——“花垣,花园;花垣是湘西的花园;花园的花园就是茶峒,花园的花园的花园就是翠翠岛。翠翠岛上有一位美丽忧郁的翠翠,她一天又一天地等待——大傩和二傩几时回来?”
边城,既温润如玉,又热情如火。
“水上飞人”舞火壶,如同火凤凰浴水涅槃,震撼人心;苗族绝技“引火烧身”“喷火龙”“上刀山”“下火海”等精彩表演,让人目不暇接;“无边集市”汇集特色美食和文创产品,充满浪漫的“人间烟火气”;游客们席地而坐,荧光棒闪耀夜晚,草地音乐会激情洋溢;还可以制作“边城糕点”、集章打卡、听渔舟唱晚、赏鱼灯巡游……
“无论是小吃,还是游乐项目,都设计得很有特色,让我沉浸式感受到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韵味。”湖北荆州游客胡新芸说。“风景优美,文学底蕴深厚,茶峒古镇保护得很好。”中华海峡两岸民间团体交流促进协会会长吴一昌感叹。
1至9月,边城茶峒景区旅游人数167.8726万人次,同比增加35.66%,旅游收入3599.9306万元,同比增加36.42%。
位于湘黔渝三省交界处的边城茶峒,“一脚踏三省,一锅煮三省”。独特的三省界碑成为热门打卡点,三省牛汤锅融合湖南的辣、重庆的麻、贵州的酸,游客在此一次性品尝三省风味,畅享三省风光。
花垣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京海表示,花垣县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建立了“六联”机制,促进边区民族团结,共享世界边城文旅品牌、共建边城世界旅游目的地。
纵览百瀑飞流的“生态秘境”
“哇,瀑布好美呀!”10月23日,花垣县群慧幼儿园110名萌娃,在老师及家长的带领下,勇闯古苗河百瀑大峡谷,游历青山绿水,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古苗河是苗族人的母亲河,河水清澈见底,鱼戏虾游,悠然自得。相传,苗族祖先蚩尤战败后,为保护部落,迁徙至易守难攻、易躲藏身的苗河大峡谷,在此繁衍生息,故后人将峡谷命名为蚩尤大峡谷,河流取名为古苗河,视为母亲河。
古苗河大峡谷是集奇、险、秀、美于一体的原生态峡谷。两岸山峰耸峙、林海茫茫、潭水叠翠。全长12.8公里,拥有大小瀑布上百处。目前已开发4.8公里,涵盖大小瀑布20余处,全程约1.5小时。
循跳岩而上,过溪流、穿山林、遇百草,一路浪漫,一路惊喜。
百尺“飞练”倾泻而下,气势磅礴,涛声如万马奔腾,蔚为奇观。麝香湾、大糯夯河谷、金蟾望月、水帘洞、月亮湾等,形态各异,或雄伟壮观,或恬静婉约,灿烂夺目,瑰丽如画。
迷雾瀑布最为壮观,高118米,上窄下宽。瀑布之上是一条小河,流淌至此,瞬间失去河床依托,飞流直下,凌空跌落至底下的悬崖,呈扇形飞溅展开。瀑布近看一片滔滔,烟雾朦胧,漫天飞珠奔腾,远看如流云,如少女梳洗的长发,如天边抛下的巨型银纱。“运气好的话,还可以遇见绚烂的彩虹横跨瀑布之上。”湖南花垣十八洞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昊东说。
七迭水瀑布,由多级瀑布组成,集峡谷之精华。放眼望去,瀑布如潭水倒流,深潭似巨瓮藏万颗明珠。岩石青翠,石苔、水仙、石菖蒲等植物肆意生长。
凌空而行、腾云驾雾,是无数人心底的梦想。百米高空玻璃栈道,连接两大网红瀑布,行走于此,如仙人漫步云端,向下看,俯瞰七迭水瀑布的壮观景色,向前望,近距离感知迷雾瀑布的跃动。悬崖栈道依山而建,通向峡谷深处,一路风景殊绝。
由于山高林密,大峡谷年平均气温为11.4℃,冬暖夏凉,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30℃,是避暑的风水宝地。
采自然之精华,纳山川之灵气,这里成了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理想家园。拥有花榈木、伞花木、秤锤树、崖白菜和香果树等维管植物1424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2种,仅兰科植物就有11种,还有2种湘西特有植物“湘西过路黄”“花垣鼠尾草”。野生脊椎动物149种,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包括娃娃鱼、小天鹅、黑耳鸢、松雀鹰、普通鵟、斑头鸺鹠、豹猫等。
“古苗河空气好,风景宜人,我来过很多次。这次陪着孩子来,孩子一路上都在兴奋地分享所见所闻,是一次很棒的亲子游。”群慧幼儿园幼儿家长龙泽说。
“好山好水好景,瀑布、山体、水雾都太令人震撼了,这里真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地方。”重庆秀山游客杨芹连连赞美。
今年1至9月,古苗河旅游人数15.5166万人次,同比增加13.96%,旅游收入为316.9397万元,同比增加13.67%,
体味油菜花香的“田园渔歌”
尖岩山,也称文笔峰,山尖似饱蘸浓墨的巨笔,直指青天。
山脚下,四面皆平坦开阔,层层叠叠的梯田,是大自然的调色盘。春风起,油菜花盛放,遍野金黄,温暖明亮;夏蝉鸣,稻田插秧,满目翠绿,生机盎然;秋意浓,金色稻浪滚滚,鲜艳热烈;冬雪落,银装素裹,纯净优雅。花垣县麻栗场镇沙科村风光旖旎,四季宜人。
梯田间,红色风车缓缓转动,半球形民宿星罗棋布,如颗颗彩色珍珠。新建成的“十二月令”民宿,以农历二十四节气命名、设计,每个房间外墙绘制了对应节气的农业生产场景图。站在阳台休憩,清风携带花香徐来,梯田山川美景尽收眼底。“民宿设施齐全,还配有公共厨房,可供住客点菜、做菜。”花垣县委组织部驻沙科村第一书记卜佳良介绍。
今年3月,沙科村举办第二届油菜花节,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这是一场满心欢喜的邂逅。”花垣市民包忠芸是沙科村的常客,她和姐妹们每年都会到这里玩耍。
游客们邂逅千亩油菜花海,在淡雅清新的花香中,翩然起舞、合影留念;邂逅多彩活动——绿色公益徒步、青年交友联谊、啤酒烧烤节、篝火晚会、油菜花饼制作、广场舞比赛、短视频创作比赛等,尽情拥抱自然、享受美食、畅游集市;邂逅浓郁苗家风情,沙科村汇集湘西苗鼓、苗歌、苗绣、苗医等苗族非遗,拥有省级接龙舞传承人石七姐、省级苗族花带传承人石菊香,以及多名州县级传承人,苗族特色文化及手工技艺保存完好,经常性举办苗族传统节庆及各类民俗文化活动。
“今年花期从3月上中旬持续至4月初,20余天吸引近7万人前来游玩。”卜佳良说,秋冬季节,还可以到村里抓稻花鱼、杀年猪、过苗年。
依托独有的山水梯田风光,沙科村发展“油稻轮作,稻鱼共生”,探索“休闲农业+”新业态,推动农文旅结合,建造文化活动中心、观景台、观景长廊、观景凉亭、游玩栈道、天空之镜、漂流河道、露营广场等旅游休闲设施,形成“春有‘油菜花海’,夏有‘梯田漂流’,秋有农耕体验,冬有雪景苗年”主题文旅模式,获评“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沙科村还是花垣空港新区的核心主打村,G319国道等交通大动脉穿村而过,距高速互通、湘西边城机场仅3公里,交通非常便利。
放眼全县,补抽乡合兴村突出苗族文化特色,打造“原生态苗寨”研学基地,游客们走村串户,穿苗服、唱苗歌、打苗鼓、学苗绣,沉浸式体验苗族生活;吉卫镇夜郎坪村依托崇山卫城遗址、夯来洞、仙人桥等景点,深挖苗族文化,举办“三月三歌”文化节,打造“乡村组团游”系列文旅产品;石栏镇雅桥村油麻古寨,蕴藏大量古生物化石、传统苗家建筑遗址,通过策划农耕文化节、苗族接龙仪式等系列文旅活动,这座沉寂两千余年的苗家古堡寨逐渐被更多人知晓……
美丽乡村遍布花垣大地,绽放出独特非凡的魅力。花垣县充分挖掘自然风光、田园风情、村落建筑、传统技艺、民风民俗等资源禀赋,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游客纷至沓来,“流量”变“留量”,“出圈”更“出彩”,逐步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之路。